正文 第26章 修行沒那麼玄(1)(3 / 3)

我們不是國王,但我們都不會排斥幸福。那麼,我們也應該學會對別人好一點兒。

對別人好一點,別人自然會對你好一點兒。進一步說,即使你對別人好而別人未必會對你好,你也得對別人好一點兒——這就是修行。

對人好一點兒,就是修行;能盡己之力盡量對人好,也就相當於“活菩薩”。

中國曆史上的慈善人士不在少數,南北朝時的李士謙就是其一。李士謙家裏十分富有,但他自己卻處處節儉,並把救濟別人作為自己的義務。在家鄉,如果有人辦不起喪事,他總是及時趕到,盡力相助。有兄弟倆因財產分配不均,相互爭吵、訴訟,李士謙知道後,便拿出自己的錢財,補給那個分得少的人,使他與分得多的人相等。兄弟倆都慚愧不已,轉而相互推讓,最後還都成了很有修養的人。別家的牛跑到他家的農田裏吃莊稼,他不僅不責備主人,也不驅趕牲口,而是將牛牽到陰涼處,割草飼喂,照顧之周勝過牛的主人。看到有人偷割他的莊稼,他總是默默走開,有意回避。他家的仆人曾抓住過一個偷他家糧食的人,李士謙知道後,反而安慰小偷說:“你這樣做,都是因為家裏太貧困,不應該受到指責。”馬上叫仆人放了他。他的一個家仆因喝醉酒與同鄉角力,對方扼住家仆的咽喉,用力過猛,一下子掐死了家仆。他惶恐不安,膽戰心驚地來向李士謙請罪,李士謙卻對他說:“你本來就沒有殺害他的想法,為什麼要請罪呢?不過你要遠走他鄉,以免被官吏拘捕。”有一年,逢著天災,李士謙將幾千石糧食借給鄉鄰,約好了秋後還債。沒想到當年秋天再次減產,借糧的人因為還不上債,就到李家道歉。李士謙見了趕緊說:“我的餘糧本來就是用來接濟大家的,我當初借給大家絕不是為了利息。”說完他把借糧的人都找來,當著大家的麵把借據全都燒毀了。鄉鄰們非常感動,恰好次年趕上了豐收年,大家爭先恐後地到李士謙家還債,但李士謙一份也沒收,全都拒絕了。又過了幾年,家鄉鬧饑荒,李士謙竭盡所有,開設粥廠,救活了不少百姓。災荒度過後,李士謙又拿出糧種給大家,讓大家趕緊補種,百姓們都感動地痛哭流涕。有人稱讚李士謙說:“你真是個活菩薩,你的這些善行,為你積了很多陰德。”李士謙卻說:“陰德是什麼?陰德就像自己的耳鳴一樣,隻有自己知道。別人都知道的,就不叫陰德了。如今我做的一切,家人都知道,百姓也都知道,還談什麼陰德不陰德?”隋開皇八年,66歲的李士謙病逝於家中,當地的百姓聽到後,無不痛哭流涕。參加送葬的,有一萬多人,很多人都哭著說:“天啊,你為什麼不讓我們去死,而讓李參軍去死啊!”

我們雖然未必有李士謙那麼大的能力,但善心無所謂大小,隻要你時時刻刻想著“對人好一點兒”並盡力做到這一點兒,成菩薩指日可待。

3.莫以惡小而為之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和尚在蓮花池畔散步,聞到蓮花的香氣,他心裏很高興,就起了貪念。蓮花池的池神就現身對他說:“你為什麼不在樹下坐禪,卻跑到這裏來偷我的花香?你貪戀香氣,心中就會起煩惱,永遠也得不到大自在。”說完,池神消失了。

和尚很慚愧,正想回去繼續坐禪,這時又來了一個人,他徑自走入蓮花池中玩耍,還用手把蓮花的葉子折斷,連根拔起,滿池蓮花被他弄得亂七八糟,但直到他離開,池神不僅沒有現身,而且一聲都沒吭。

和尚很奇怪,就問池神:“那個人把你的蓮花弄得一塌糊塗,你怎麼不管?我隻不過在池畔散步時順便嗅了一下花香,你就責備我,這是什麼道理?”

池神再次現身說:“世間的惡人,他們滿身都是罪垢,即使再多些罪垢也無所謂,所以我根本不想理會他們。可你是個修行人,我怕貪戀花香會破壞你的修行,所以才責備你。這就譬如白布上有一個小汙點,大家都看得見,而那些惡人則好比黑衣,再加上幾個黑點又算的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