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可能都說過與故事中的僧人相類似的話:“某某比我還壞呢!某某比我考得分數還少呢!某某還偷他爸爸的錢呢!”做父母的這時候往往就會責備他:“你好的不學,專學壞的!”然而當同樣的事情落到大人身上,也往往犯類似的錯誤。尤其是一些小錯,當我們看到孩子或者別人犯錯時,往往眼裏不揉沙子,而同樣的事情落到自己身上,卻又不屑一顧:“反正也不是什麼大事,沒必要那麼苛求自己。”其實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小錯就已經在向大錯發展了。惡習都是一些細微的不足引發的,當你對它習以為常時,你已經無意中踏上了惡途。這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事情。
人世間充滿了各種誘惑,遠比上述故事中的花香更誘人,誰若抵擋不住,誰就會掉進陷阱。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那些經過刻苦努力功成名就的人,遇到類似的事情更顯得可惜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一位剛從前線回到莫斯科的蘇聯將軍前來向斯大林彙報工作。斯大林非常滿意,一個勁兒地誇獎他英雄善戰。
彙報結束後,將軍卻沒有要走的意思,他坐在那裏,麵露難色,欲言又止。
斯大林關切地問他:“將軍同誌,您還有什麼問題嗎?”
將軍回答:“是這樣的。我有一件私事,可是不知道該怎麼對您說……”
“請講吧!”斯大林說。
將軍猶豫了一會兒,不好意思地說:“我從柏林帶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可回國時被邊防檢查站扣下了。如果可以的話,我請求您讓他們還給我。”
“可以。請你寫一份清單。”斯大林非常爽快地答應了。
將軍立即從口袋裏掏出了早就準備好的被扣物品清單。斯大林看了一眼,立即批示“如數歸還”。
將軍拿回清單,連連道謝。
斯大林說:“不必了。”
這時,將軍突然發現批示上對他的稱呼不是“將軍”,而是“上校”,趕緊問道:“斯大林同誌,您這裏是不是寫錯了?”
“不,一點兒沒錯!我們這是等價交換,上校同誌。”斯大林鄭重地說。
古人雲: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故事則告訴我們:不該得到的東西,連想都不要去想。追求更多的幸福,這本身沒有錯,但有些幸福,必然會由不幸埋單。魚與熊掌向來不可兼得。一定要兼得,隻會得不償失。
當然,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僅僅從得失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莫以惡小而為之”,這也並不光是為了修行。很多時候,做一千件善舉未必能帶來一絲福報,但隻需一件小小的壞事,就可能招致天大的不幸。
4.人生處處皆道場
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講過一個故事:台南某寺院裏,一位年輕的媽媽正在拜佛,忽然她的兒子跑過來,說:“媽媽,我要吃雪糕。”媽媽沒理睬兒子,繼續拜佛。兒子以為媽媽沒聽見,又說了一次,媽媽還是沒理他。兒子急得嚷起來:“媽媽,我要吃雪糕,你快給我買!”媽媽怒氣衝衝地轉過頭來,說:“真不懂事!沒看見我在拜佛嗎?等拜完佛再買雪糕。”誰知兒子反駁道:“等買完雪糕再拜佛吧!佛像每天都在這兒,可賣雪糕的一會就要走了!”
林清玄總結到:這位媽媽可能並不懂什麼是真正的信佛——真正的信佛是心中有佛,而不是在佛像前虔誠地磕頭。
的確,磕頭的未必信佛,信佛的隻信佛法。而佛法,說白了就是活法,它真實又廣泛地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所以,禪語有雲:“人生處處皆道場,何必策杖禮清涼。”人隻要一心向善,一心向道,身處何地,做些什麼,都不重要。
古時候,有個教書先生去某寺禮佛,燒完香,他信步來到寺後的花園散步,碰巧看到園頭(負責園藝的僧人)正埋首整理花草,便饒有興致地看了一會兒。隻見園頭僧或是用剪刀將花木的枝葉剪去,或是將花草連根拔起,移植到另外一個花盆,或是對一些看上去將要枯萎的花木澆水施肥,給予特別照顧……
教書先生不解,問:“這位師父,為什麼好好的枝葉您要把它剪掉呢?為什麼枯萎了的反而要澆水施肥?為什麼這一盆要搬到這一盆裏?有必要這麼麻煩嗎?”
園頭說:“當然了。照顧花草,就像先生教育你的學生一樣。人要怎麼教育,花草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