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頷聯、頸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

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詩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隻見綠楊蔭裏,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遊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餘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本詩實際就是一篇遊記。詩人按照自己的行蹤,從孤山北麵到現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詩人一路走來一路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湖麵春水新生、樹上春鶯爭鳴、空中春燕銜泥、堤岸春花漸開、春草剛綠,詩人敏銳細膩的筆觸,讓人們從中體會到西湖正在舒展地著上春裝。詩人讚美西湖的春色,並且指出他最愛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兩邊是水,堤兩旁種滿了柳樹、桃樹。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腳邊,你仿佛走在水麵上;初春的柳枝如煙如霧,如絲如縷,飄拂在你的臉上,使你心中湧生無限溫柔無限愛,你像在夢境、在仙境。當春天走在白堤上時,你就更能體味到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感覺和心情了。

此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前四句寫湖上春光,先點明環境,然後寫景;後四句專寫湖東景色,前寫景,然後點明環境,銜接非常自然。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①。

時難年荒②世業③空,弟兄羈旅④各西東。

田園寥落⑤幹戈⑥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⑦分為千裏雁⑧,辭根⑨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⑩同。

作者簡介

白居易,見《錢塘湖春行》。

注釋

①本詩的原題目就是詩前的“自河南……弟妹”。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關內:關內道,轄今陝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梁(今江西)主簿。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陝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②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

③世業:祖傳的產業。

④羈旅:漂泊流浪。

⑤寥落:荒蕪零落。

⑥幹戈:本是兩種武器,這裏指戰爭。

⑦吊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⑧千裏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裏,皆如孤雁離群。

⑨根:喻兄弟。

⑩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譯詩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時世艱難,歲逢災荒,弟兄們為生活所迫而流離失所,各奔東西。戰亂以後處處寥落,田園裏一片荒蕪;骨肉分離漂泊流浪,有的就在途中失散。形影相吊孤零零如同千裏單飛的鳴雁,離開故土而沒了根基,同根兄弟隨風飛散,仿佛漫天飄飛的秋蓬。共望一輪圓圓的明月,我們都會流下傷心的眼淚,此夜之中,分處五地的我們思念家鄉親人的心情完全相同。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這首詩感情極為深沉濃鬱,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迭起、饑饉加劇、災難深重的年代裏,作者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唯有一片寥落淒清的景象。家鄉破敝的園舍雖然還在,可是同胞骨肉卻流離失散,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作者用親身經曆概括出戰亂頻繁、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

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曆概括出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

接著頸聯比頷聯更進一步抒寫了戰爭帶來的苦難,但是頸聯語言含蓄,意境深遠。詩人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隻能形單影隻,形影相吊;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千裏雁”與“九秋蓬”都是帶有淒涼,寂寥,悲傷的成分。眾多古代名詩人在看到故國淒涼,局麵動蕩時寫出來的詩篇常取秋天作為背景,因為秋天萬木蕭條,秋風蕭蕭,秋雨瀟瀟,更能襯托出那種荒涼,寂寥,淒清的氣氛,也更易觸發人們手足離別之痛,漂泊他鄉的遊子思鄉心情之切。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骨肉離散、漂泊他鄉的悲慘畫卷。此聯意境深遠,對仗工整,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裏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淒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

孤單的詩人淒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以己及人,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池鶴

白居易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裏有風標①。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②毛色下③,苦嫌鸚鵡④語聲嬌⑤。

臨風一唳⑥思何事?悵⑦望青田雲水遙。

作者簡介

白居易,見《錢塘湖春行》。

注釋

①風標:風度。

②鸕鶿:也叫水老鴉、魚鷹。鳥類。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

③下:低下,這裏指毛色汙濁。

④鸚鵡:也叫鸚哥。鳥類。頭大,喙彎曲,羽毛美麗。能仿人發音,可供觀賞。

⑤嬌:這裏指叫聲諂媚。

⑥唳:(鶴、鴻雁等)鳴叫。

⑦悵:惆悵,不如意。

譯詩

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汙濁,又討厭鸚鵡的叫聲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究竟是什麼呢?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雲水之間。

賞析

《池鶴》是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本詩借物抒懷,以囚鶴自喻,托物言誌,以物寓人。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傷感的詩漸多。詩中的鶴在雞、鸚鵡等禽鳥的映襯下顯得清高、風采超凡,寄托了詩人不甘同流合汙品質,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

古代詩人以鶴為題材的作品很多,白居易《池鶴》、杜牧《別鶴》、蘇軾《鶴歎》等多不勝數。鶴在中國文學裏,是一個很常見的描寫對象,有平實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離別、情義、君子、大誌、清高、隱逸、神仙、長壽等。漢以後,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白居易筆下的鶴是一隻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

首聯“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裏有風標”寫高高的竹籠裏沒有伴侶,意思是說,鶴是養在池裏的,不是養在竹籠裏的,在竹籠中沒有鶴的“伴侶”。這突出了鶴的生活環境與眾不同,它的品格、風度也不是“群雞”能比的。讀到這個地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鶴立雞群”這個詞。這隻鶴在高高的竹籠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雞群還凸顯著自己的風度和節操。這樣給人以暗示:作者在遊宦生涯中,沒有誌同道合的朋友,沒有可以一傾衷心的對象,放眼望去,各個政客均投機鑽營,蠅營狗苟,自己絕對不會因為自己的索居離群而放棄尊嚴,而是依然卓爾不群,保持著自己的高潔與卓越。

頷聯“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頗有意味,是寫丹頂鶴的外形特征。丹頂鶴又叫仙鶴,頭部十分醒目地顯出一點丹紅,看上去好像是頂紅帽子,所以詩人說“低頭乍恐丹砂落”。丹頂鶴的飛羽黑色,兩翼折疊時覆於白色短尾上,當它展翅時,白色短尾就看不見了,所以詩人說“曬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這一聯是寫池鶴的色彩美。從表麵上看,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征高貴的標誌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去理解,應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誌不再,還因為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裏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聖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願意對世俗妥協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頸聯“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采用反襯手法,繼續寫景抒情,轉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汙濁,徒有其表而又善於學舌的鸚鵡太嬌弱,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欠佳,而且善於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而池鶴不僅風姿超凡,而且不會“語聲嬌”,去討好別人。這裏詩人把丹頂鶴和鸕鶿對比,意在突出丹頂鶴的風姿和不事權貴(為人捕魚)的品格。鸚鵡“語聲嬌”,聲音嬌媚,以討好主人,暗喻邀寵獻媚。“苦嫌”,詩人痛恨這種邀寵獻媚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