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2 / 3)

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

詩中明明是寫今日離情,卻設想未來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訴今日離情,足見今日離情是何等深沉。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重複“期”字,意在強調詩人滯留在外、前途未卜、歸期無定的愁苦;重複“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獨具的表現,它表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回還往複的意境美,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第一次寫“巴山夜雨”,在於渲染環境與相思,第二次寫“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見後秉燭長談的畫麵,夫妻追述往事,回味無窮。這種重複,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上書的回環往複之妙,恰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上的回環往複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規的成功嚐試。從時間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環往複;從空間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複對照。從意境上看,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其實,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的古詩,並不少見,如王建的“家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上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思念是相互的,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家羅人是如何想念自己的情景(至於家羅裏人是如何想,想些什麼,說些什麼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空間)。

在古代詩歌中,運用想像的手法,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的詩歌,為數更多,例如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但能將現實與想像之景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回環、奇譎的意境的詩歌,並不多見,此詩可謂“奇絕”,值得細細品味,玩賞再三。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極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隻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

無題①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②。

春蠶到死絲③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④。

曉鏡⑤但愁雲鬢⑥改,夜吟應覺⑦月光寒⑧。

蓬山⑨此去無多路,青鳥⑩殷勤為探看。

作者簡介

李商隱,見《錦瑟》。

注釋

①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

②“東風”句:指分別時為暮春時節。

③絲:與“思”諧音,喻相思。

④淚始幹: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裏是雙關,兼指相思的眼淚。

⑤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

⑥雲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裏比喻青春年華。

⑦應覺:也是設想之詞。

⑧月光寒:指夜漸深。

⑨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⑩青鳥:神話中西王母座前傳遞音訊的神鳥。

譯詩

我和你要見麵,固然很難,但要分別起來,也覺得很困難。況且在這東風將收的暮春時節,百花都已凋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到了死的時候,方才吐完它的絲;蠟燭要點到它的芯子成了灰,那燭油方才幹掉呢。我早晨對著鏡子,隻是憂愁烏雲一般的鬢發要變成白色,夜裏吟詩,卻覺得月光有寒冷的意思。這裏到蓬萊山,沒有多少路程。現在分別後,我預備差遣三隻腳的青鳥,常常飛到你那邊探聽消息。

賞析

晚唐詩壇上,李商隱與杜牧齊名,後人稱為小“李杜”。李商隱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矓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堪稱典型。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

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這類詩作並非成於一時一地,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為“無題”。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這是一首愛情詩,記敘兩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暫相見後即又離別的景況。

首聯如異峰突起,攝人心魄。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把一個結論置於人的麵前,沒有鋪墊,沒有敘述,淺顯易懂,又耐人尋味。寫愛情受阻的心境:由於種種原因的阻隔,一對有情人被迫分離。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歎,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兩個“難”字低回婉轉地表達出了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一個“難”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後一個“難”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和離別後雙方所經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麼的艱難和辛酸。“東風無力”,既是春風衰竭的自然寫照,又寓含希望渺茫之意。“春風”曆來是美好、希望的象征,如今已然衰竭,不正是說明美好希望正日漸渺茫嗎?一個“殘”字,既寫出了暮春時節百花凋零的淒涼景象,又寫出了主人公愛情境遇的不幸和心靈的創痛。美好的青春、純真的愛的心靈,就像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備受摧殘。情景契合,物我交融,主人公痛苦矛盾的心理,淒涼無奈的處境,令人歎惋。

頷聯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寫苦苦相思的悲絕:“絲”,與“思”諧音,指思念、相思;“淚”,燃燒時的蠟燭油,語帶雙關,指相思的眼淚。既然聚也艱難,離也痛苦,那麼主人公該怎麼辦呢?她在心裏說——對意中人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至死方休;離別的痛苦煎熬,如同蠟淚滴落,直到蠟燭燃盡才止!春蠶吐絲,纏綿糾結;絲(思)盡身亡,自縛何苦!蠟炬自燃,痛苦煎熬;“淚”幹化灰,自毀何傷!愛意的纏綿悱惻,癡情的九死未悔,盡在“方”“始”中矣。明知相見無期,明知廝守無望,卻依然眷戀,依然追求,情願獨自忍受一生的痛苦折磨,至死不渝。在這兩句裏,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悲絕之情,早已超越了愛情海誓山盟的境界,遂成千古名句,令所有忠貞執著之人同感同悲。

頸聯開始轉換場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象出對方的相思之苦。詩人的思緒從自身開始轉換成關注被思念者身上,詩人想像著心上人一定和自己一樣,紅顏易改,青春易逝,自己的愛情何時才能實現呢?她多麼希望能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有一個美好的結果啊,攬鏡自照,生怕華發早生。她日夜思念,夜深了,還在望月長吟,“願借月華流照君”。不僅想到對方,而且還想到了她的冷暖,她的感覺“夜吟應覺月光寒”,正是“所思在遠道”,阻礙重重,真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她長久地望著月光,借長吟以抒鬱悶情懷,這時不僅是對人的思念,還會有更為複雜的擔憂、憂慮、失望、期待、渺茫等種種的情緒反映,此時的月光便顯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詩人同樣有所體會,於是聯想到對方也會像自己一樣,這是一種怎樣的關心、體貼與牽念啊。對“鏡”,是顧影自憐;對“月”,則是形隻影單;再加上一“曉”一“夜”的時間點示,寫盡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並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臥不安的戀人形象躍然紙上。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也就更加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深摯。

尾聯帶有夢幻般的神話色彩,寫殷切的期盼:尾聯詩人運用了”蓬山”、”青鳥”的神話傳說,寄托自己對愛人的撫慰和深長情意。盡管愛情之路困難重重,相愛的人相距遙遠,詩人仍然相信他們的堅貞愛情將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一定會有人像殷勤傳書的”青鳥”一樣,為他們傳遞訊息,使他們情意綿延,永無盡期。尾句既是安慰對方,也是安慰自己。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熔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麵反複表現著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複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複,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全詩以女性的口吻出之,構思新穎巧妙,想象細致入微,語言生動精警,意境優美動人,情思深沉綿邈,比興象征毫不晦澀,既似一首纏綿悱惻的愛情詩,又像一首寄寓深婉的感遇詩。尤以前四句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馬嵬①

李商隱

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②,他生未卜此生休③。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④。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⑤。

如何四紀⑥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⑦!

作者簡介

李商隱,見《錦瑟》。

注釋

①馬嵬:馬嵬坡,在西安府興平縣二十五裏。據《舊唐書 楊貴妃傳》記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隨軍退兵至馬嵬坡,四軍要求誅楊國忠父子及楊貴妃。楊貴妃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

②海外句:此用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外有仙山”意,指楊貴妃死後居住在海外仙山上,雖然聽到了唐王朝恢複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經不能再與玄宗團聚了。

③他生句:陳鴻《長恨歌傳》:唐玄宗與楊貴妃曾於七夕夜半,“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執手各嗚咽。”但來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經完結了。

④空聞兩句:追述玄宗逃蜀時的情景。虎旅:指跟隨玄宗入蜀的禁軍。宵柝:夜間報更的刁鬥。雞人:皇宮中報時的衛士。漢代製度,宮中不得畜雞,衛士候於朱雀門外,傳雞唱。籌:計時的用具。

⑤當時句:當年李、楊在長生殿盟誓恩愛,朝朝暮暮,而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隻能相會一個夜晚。

⑥四紀:四十八年。古人以十二年為一紀。玄宗實在位四十五年。

⑦盧家莫愁:相傳古代洛陽女子。南朝樂府歌辭《河東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與帝、妃的愛情悲劇對比。

譯詩

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鬥,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牛郞。如何曆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比不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賞析

《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啟發世人要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曆史悲劇。是唐代自杜甫以來詠馬嵬之變的傑作之一。

首聯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有方士回說在海外仙山即(蓬萊山)見到了楊玉環,並且楊玉環授之以鈿合金釵,並承諾堅守生前之他生誓約。然而,這隻不過是“徒聞”的傳說而已,唐玄宗、楊貴妃二人他生永為夫婦的願望顯然是渺然“未卜”的,而現實中楊貴妃倒是真的一命長“休”了。“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係,卻已分明結束了。這兩句從楊貴妃死後唐玄宗令人尋其魂魄寫起,暗示唐玄宗的無奈,同時也不乏諷刺意味。

頷聯緊接首聯次句,追述出逃的情景,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這兩句將出逃生活與宮內生活放在一起加以對照,又用“空聞”二字寫出了唐玄宗失去往日宮中沉迷美色、高枕無憂生活的寂寞與失落和失去楊貴妃之後品嚐自釀苦酒的孤獨滋味,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此二句是寫事變之後玄宗駐宿馬嵬時的淒愴驚悲之狀,與下文此日句緊密相接。

頸聯從對比的角度繼續寫李、楊的愛情悲劇。那一天,禁軍不起程,終於逼迫唐玄宗賜楊貴妃縊死。而此前唐玄宗和楊貴妃還山盟海誓,願世世為夫婦,並且曾嘲笑過牛郎、織女一年隻能相會一次呢!“此日”指楊妃的死日。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寫法上有很大的跳躍性,但在內容上卻有因果的聯係。正因為唐玄宗昔日的沉溺女色、廢政誤國,才帶來“六軍駐馬”逼迫其賜貴妃自縊,才有後來的悲劇結果。“此日”“當時”的強烈對比,使唐玄宗的始虛偽、自私、亂終棄受到了無情的鞭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