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3 / 3)

以上二聯將馬嵬之日與宮中情景兩兩對舉,極縱橫排宕之致。金聖歎評頸聯曰:“此‘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字,隨手向合,不費雕飾,而當時陳元禮侃侃之請,與長生殿密密之誓,一時匆匆相逼,遂成草草不顧,寫來真如小兒木馬,鬼伯蒺藜,既複可笑,又複可憫也。”

尾聯以對比手法和反詰語氣作結,寄托感慨,點明題旨,警醒後世,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唐玄宗。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卻不得不賜死寵妃,而平民百姓盧家夫婿,卻能與莫愁女白頭偕老,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語言雖直白了些,表達出來的情至深至痛,鞭撻有力。細細體味,看似平和的句子卻有著含而不露的諷喻,正如葉燮所評:“寄托深而措詞婉。”

在寫作藝術技巧上,作品首先采用了倒敘的手法,使作品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令人讀之心痛。同時又運用了對比手法,使作品暗含諷刺,讀後回味無窮。

賈生①

李商隱

宣室②求賢訪逐臣③,賈生才調④更無倫⑤。

可憐⑥夜半虛前席⑦,不問蒼生⑧問鬼神。

作者簡介

李商隱,見《錦瑟》。

注釋

①賈生:賈誼(前200~前168),西漢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②宣室:漢未央宮前正室。

③賢、逐臣:均指賈誼。封建社會,被貶在外的官吏,稱“逐臣”。

④才調:才華、才幹、才能。

⑤無論:無與倫比。

⑥可憐:可惜。

⑦夜半虛前席:《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載,文帝接見賈誼時“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半夜,文帝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從所坐的席上向前移動,以接近談話的對方,是聽得出神時不自覺的動作。

⑧蒼生:老百姓,人民。

譯詩

漢文帝在宣室求問被貶謫的賢臣,賈誼的才華和格調更是無可比倫。談至深夜漢文帝挪動雙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詢民生卻是窮究鬼神。

賞析

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不問蒼生問鬼神”卻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於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

點破而不說盡,有論而無斷,並非由於內容貧弱而故弄玄虛,而是由於含蘊豐富,片言不足以盡意。詩有諷有慨,寓慨於諷,旨意並不單純。從諷的方麵看,表麵上似刺文帝,實際上詩人的主要用意並不在此。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在寓諷時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回天地”的壯誌,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憫。

賈誼貶長沙,久已成為詩人們抒寫不遇之感的熟濫題材。作者獨辟蹊徑,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為詩材。《史記 屈賈列傳》記載:“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詩人卻獨具慧眼,抓住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發人深省的詩的議論。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前幅純從正麵著筆,絲毫不露貶意。首句特標“求”、“訪”(谘詢),仿佛熱烈頌揚文帝賢意願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穀。“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次句隱括文帝對賈誼的推服讚歎之詞。“才調”,兼包才能風調,與“更無倫”的讚歎配合,令人宛見賈生少年才俊、議論風發、華彩照人的精神風貌,詩的形象感和詠歎的情調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讚,層層遞進,表現了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幾乎會誤認為這是一篇聖主求賢頌。其實,這正是作者故弄狡獪之處。

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的樞紐。承,即所謂“夜半虛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於“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使曆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麵。這種善於選取典型細節,善於“從小物寄慨”的藝術手段,正是李商隱詠史詩的絕招。通過這個生動的細節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訪”而讚的那架“重賢”的雲梯升到了最高處;而“轉”,也就在這戲劇高潮中同時開始。不過,它並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歎之筆輕輕撥轉──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上“可憐”兩字。可憐,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可悲”、“可歎”一類詞語,隻說“可憐”,一方麵是為末句──一篇之警策預留地步;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在這裏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悲”、“可歎”更為含蓄,更耐人尋味。仿佛給文帝留有餘地,其實卻隱含著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虛”者,空自、徒然之謂。雖隻輕輕一點,卻使讀者對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從根本上產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如此推重賢者,何以竟然成“虛”?詩人引而不發,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詩也就顯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瀉無餘。這一句承轉交錯的藝術處理,精煉,自然,和諧,渾然無跡。

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射出直中鵠的的一箭──不問蒼生問鬼神。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虛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詩人仍隻點破而不說盡──通過“問”與“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結論。辭鋒極犀利,諷刺極辛辣,感慨極深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由於前幾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第三句又盤馬彎弓,引而不發,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這正是通常所謂“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詩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麵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著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蘊、唱歎有情的藝術風格也就通過這一係列成功的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贈荷花

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①,花入金盆葉作塵。

唯有綠荷②紅菡萏③,卷舒④開合⑤任天真⑥。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⑦減紅⑧衰愁殺人⑨。

作者簡介

李商隱,見《錦瑟》。

注釋

①倫:同等,同類。

②綠荷:碧綠的荷葉。

③菡萏:未開的荷花。

④卷舒:形容荷葉的姿態。卷,卷縮。舒,伸展。

⑤開合:形容荷花的姿態。開,開放。合,合攏。

⑥天真:天然本性。

⑦翠:指荷葉。

⑧紅:指荷花。

⑨愁殺人:令人愁苦至極。

譯詩

世上人們對花和葉的對待不同,把花栽在美觀的金盆中,卻不管花葉讓它落在盆裏變為塵土。隻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等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是多麼令人惋惜啊!

賞析

本詩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寫的一首七言律詩,這也是一首有深刻思想內容的古詩。

相傳遠古時有一個美麗的蓮花仙子,私偷了百草種子下到洞庭。在湖邊遇上了一個叫藕郎的小夥子,兩人結成婚配,過起了美滿的凡間生活。天帝派了天兵來捉蓮花仙子,蓮花仙子就到湖裏躲起來,臨別時把一顆寶珠交給藕郎。幾天後,藕郎被天兵捉住,他把寶珠吞進腹中,天兵就怎麼也殺不死藕郎。天帝又用箍子箍住藕郎的脖子,投入湖中。誰知藕郎沉入湖底泥中後,竟落地生根,長出又白又嫩的藕來。蓮花仙子得知藕郎化成了白藕,自己也沉入湖底,當天帝親自帶兵趕到洞庭湖時,見水麵上伸出來一片傘狀的綠葉,一枝頂端開著白花的花梗,不一會,長出一個蓮蓬。天帝下令挖掉它,可是,挖到哪裏,荷葉綠到哪裏,蓮花開到哪裏,白藕長到哪裏,氣得天帝隻好收兵。從此,白藕和蓮花在洞庭湖安了家。

我國民間長期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李商隱的這首七言古詩,形象地表現了和這諺語相似的可貴思想。詩人認為,一般人總是重視花,不重視葉。花栽在金盆裏,葉子卻讓它落地成為塵土。但荷花的紅花綠葉,卻配合得很好,它們長期互相照映,一直到綠葉減少,紅花謝落,使人覺得很惆悵的時候。這樣就寫出了荷花荷葉的共同命運,而且寫得極有感情。

詩的前兩句寫花與葉的兩種迥然不同的命運。世上的花與葉,本是同根生,同枝長,花兒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各自與眾不同而獨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識中,便移栽金盆,備受嗬護。但綠葉卻受到遺棄,飄零落地,在淒風苦雨中化作塵土。花入盆,葉作塵,這是世間花和葉的不同的命運。這兩句總寫花的萬幸和葉的不幸,以它們的“不相倫”反映出荷花獨特品質的可貴。

第三至六句,是詩的主體部分。群芳譜中,唯有綠荷、紅菡萏與眾不同。“惟有”二字,同中取異,以下四句,全承它而來,轉寫荷葉的伸張卷曲,荷花的開放閉合,種種風姿,天然無飾。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讚美高潔脫俗、不媚於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這首詩,卻吟詠了荷葉荷花“任天真”的品質,借以歌頌真誠而不虛偽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寫花,又是寫人。以花性寫人性,立意新奇。

最後兩句進一層寫荷花的“天真”之處。荷花的紅花綠葉,互照互映互襯。即使到了紅衰翠減、世人愁苦之時,仍然不相遺棄。如果說,前兩句寫荷花“任天真”,側重表現共榮;那麼,這兩句的“長相映”,則主要表現同衰。這四句詩互補互承,從正反兩方麵完整地表現出荷花既能同榮、又能同衰的堅貞不渝的品質。

李商隱一生不得誌,隻做過幾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無才,而是沒有知己者的力薦。他生存在牛、李兩黨的夾縫之中,沒有信任,沒有依托,飽受奚落和排擠。這首詩歌頌荷花能榮衰相依,實則表達了自己渴求知己、尋覓政治依托的心聲。

這首詩語言通俗淺近,寓意明顯,表現直露,節奏明快,與李商隱很多詩歌的含蓄婉曲不同,體現了他詩歌風格的多樣性。

泊秦淮①

杜牧

煙籠②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④。

作者簡介

杜牧(803~約852)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曆任江西觀察使幕、淮南節度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因和李商隱齊名,並稱為“小李杜”。

注釋

①選自《樊川文集》。秦淮:秦淮河。長江下遊支流,在今東蘇西南部。當時穿過金陵的秦淮河兩岸,酒樓妓館林立,一片繁華景象。

②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③商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

④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係南朝陳後主之作。它是陳朝的末代皇帝後主陳叔寶的作品,是反映宮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陳後主每天同寵臣、嬪妃飲酒作樂,政治腐敗,終於為隋所滅。

譯詩

迷蒙的煙霧籠罩著寒江,小洲白沙上映著銀色的月光,夜晚我停船在秦淮河岸,正臨近酒家所在的地方。商女不知什麼是亡國的恨事,隔江還在聲聲歌唱著《後庭花》。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摹了煙月朦朧的畫麵,點明夜泊的地點,三四句用典,借隔江的歌女全然不關心即將衰亡的國家,唱的是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來把批判的矛頭直指當朝統治者。當年陳後主每日尋歡作樂,終於為隋朝所滅,如今歌女還在唱這支“亡國之音”,於是詩人不勝感慨。盡管此時距離唐朝滅亡還有幾十年,但是國家行將衰亡的陰影已經進入詩人的心田。

第一句“煙籠寒水月籠沙”運用典型的環境描寫,寫出這樣的畫麵:迷蒙的煙霧淡淡飄來,漸漸覆蓋住了略帶涼意的河水,朦朧的月色輕輕罩住了河邊的細沙。首句運用互文的修辭,它營造了淒迷悠遠的氣氛。可以這樣理解:煙和月籠罩著寒水、籠罩著沙。這兩個“籠”字運用得出奇製勝,十分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種事物,用兩個“籠”字巧妙和諧地融彙在一起,再現了一幅朦朧而又清亮淡雅的水鄉月夜。隻見月光淡淡,煙水迷蒙,風景如畫。這幅圖畫是那麼柔和幽靜,似靜又動,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朦朧淒靜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這裏的“月、水”和下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為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做了一個很厚實的鋪墊。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敘事,補足前句,說明景色為夜泊所見,又引起下文,說明商女所唱,是因為“近酒家”才得以聽到的。看似信手拈來,細細琢磨卻又很值得回味。“夜”、“近酒家”等詞不僅點明了作者所處的時間與地點,同時暗暗地渲染了一種燈紅酒綠的氣氛。詩句中蘊含著極其微妙的邏輯關係,你看,由於“夜泊秦淮”才能夠“近酒家”。然而,“夜泊秦淮”四個字又承接了上一句景色點明了時間——“夜”,也點名了上一句所描繪景色的地點——“秦淮”,使之更形象,更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