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4節大贏靠德,既不折騰人也不折騰事
《易經》當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明一個人在做人做事方麵應該擁有高尚的品德,胸懷博大、真誠寬厚、善良仁愛、紮紮實實。雖然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品德高尚的人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折騰人也不折騰事,他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會吸引周圍的人主動靠近和追隨他,會使別人盡心為他效勞。而且有德之人,更能明白別人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標,並能盡力給予別人最大的幫助和支持。人生於世,一為名,二為利,三為尊重。綜觀曆史與現實社會,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高尚的德行。
香港工商業巨子何鴻章20世紀20年代中期出生於香港。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時,還是少年的何鴻章,自願到香港東華醫院的緊急病房值勤。後來,何家被日軍強迫遣返上海,遭到軟禁。那段日子,何鴻章總也不能忘記,年少的他與日軍有過數次鬥智鬥勇的驚險接觸。如今回想起來,童年的這段經曆可以稱得上是他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正是戰爭苦難激發了少年何鴻章對動亂的切齒痛恨以及對和平、安寧生活的無限憧憬。從那個時候起,何鴻章就立下誌向:此生,要做一名“驅散黑暗的火炬手”,要盡自己的全力讓人們過上安寧的生活。同時,有一個聲音在他心中回響——“活著,就要給予”,這句話也成為何鴻章一生秉持的信念。
何鴻章的父親是位傑出的銀行家和慈善家,也是香港金銀交易所的創辦人。他在一次日軍對香港的轟炸中受傷,痛失雙腿。戰爭的磨難使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雖然何家擁有萬貫家財,但他始終告誡子女要憑個人本事創造財富,並要堅持行善。
童年經曆、家人教誨以及身體力行的榜樣深深影響著何鴻章,他繼承家業後,始終牢記家族行善的傳統,在守業和開拓事業的過程中都堅持著慈悲為懷、兼濟天下的立場。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香港,當時香港的房價在難民們看來高不可攀,他們中的很多人居無定所。何鴻章被難民們的苦難生活深深刺痛了,他構思了廉價住屋方案,率先在香港為難民們建造房屋,給了他們一個家。
20世紀,隨著香港人口的急劇增加,一大批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卻因為貧窮的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孩子接受教育的費用而上不起學,何鴻章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深知,教育對改變人生,特別是對出身貧寒的人的重要作用。1965年,他創建了“何鴻章信托基金會”,旨在給香港學生創造出國受教育的機會,以發展香港及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教育。數十年過去了,這項基金資助了無數的香港青年學子出國深造。這些香港青年學成之後,大多數回到香港效力,為香港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活著,就要給予”,這是何鴻章的諾言,也是他的座右銘。他說:“人的善心、善念常與富裕同在,樂善好施、好行其德是快樂之本,更是大富的源泉。” 何鴻章的善,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德是一種覺悟、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境界,隻要你達到了一定的修養高度,懂得感恩、懂得吃虧是福、懂得童叟無欺、懂得誠信取利的奧妙,你就絕不會為富不仁。用現在的話來說,你要積極從事光彩的事業,以義製利,於“不折騰”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影響力,並借助自己崇高的道德修養,以人人尊敬、人人信賴的誠實勞動和信義去取得廣泛的支持和宏大的業績,這樣你的成就才會江山不倒、基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