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語——金石研究的價值(1 / 2)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自從金石文獻進入人們的視野,便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重視金石,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另外一些學者則對研究金石的學者嗤之以鼻,認為他們玩物喪誌。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的影響下,一批學者放棄了對金石的愛好,轉攻經典著作;另外一批學者,則在治經史之餘,兼及金石;還有一些學者,幹脆沉湎在金石的研究之中,不再對其他文獻過分關注。過分貶低金石研究的人,顯然在觀點上有所偏頗;而沉湎其中的學者,則又需分別來對待:若斤斤計較小處的不同,則確實有“玩物喪誌”之嫌,但若能對其中某一些門類的脈絡、對某一段曆史時期的金石爛熟於胸,並將這些知識及時地傳播給其他學者,使其研究的價值彰顯,則又值得尊敬了。

金石學既然能成為一門學問,自然有其價值。具體說來,金石學至少在三個方麵的價值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金石學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姑且不說那些畫像石和吉金所展現出來的藝術美感,僅僅從書法上來看,留存和出土的這些金石器物堪稱人類書法藝術的寶庫。在留存的器物中,有不少原是屬於社會上層人物的。在這些器物上,書法的字體之美、變化之多,可以構建起一部書法流變史。除了這些之外,也有相當比例的書法遺存來自民間。民間器物上的書法作品,在當時算不上上乘之作,甚至不入流,即便在現在看來,仍舊屬於下乘之作。但是,這些作品帶著當時的時代氣息,能給現代書法藝術的創作者帶來不少視覺上的衝擊,甚至能提供不少信息,使日臻完美的作品更增質樸或者稚嫩的書趣。

漢代以後,人們對書法的重視程度日益加重,特別是在隋唐科舉取士之後,好的書法往往成為科舉中選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文人學士紛紛摹拓前人名作,研習揣摩,使書法早早地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問。一開始,眾人均重視對真跡的臨摹,到後來,學者往往為了追求更為高妙的境界,上溯晉、唐,直至秦漢,甚至追尋到先秦。時代越往前,紙質和絹質文獻留存越少,於是,書法愛好者們開始關注金石,捶拓、臨摹,透過刀鋒看筆鋒,甚至刻意追求那種金石氣,整個社會的書法也逐漸形成了新的審美感受。

以上僅僅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審視,其實,圖繪、雕刻、璽印、封泥無一不是如此。

其次,金石文獻能給人帶來文學上的審美享受。金石文獻的文辭之美,一開始並未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曆代流傳下來的各類文獻很多,金石學者一開始對金石文獻的文學價值並不太重視。但是,這一現象逐漸得到了改變。比如,龔自珍在給《商周彝器文錄》作序時認為,夏商周時期是不存在專門的文學名家的,所有的文字記述都托於史官,史官所寫的那些祭祀天地、鬼神等的文辭,實際上就是文章的源起,這些史官也就是後代文章家的祖先。因此,商周以來的金石文獻的文學審美,值得關注。黃公渚則認為,金石方麵的文字都有一定的寫作規範和法度,而且這些文章多出於太史的手下,值得重視。“讀金石文字者,不啻為太史氏親炙弟子,不猶愈於讀《史》、《漢》乎?(見《周秦金石文選緒言》)”這類論述很多,無不說明學者逐漸認識到了金石文獻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