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因此,為了打造一個可以給特區教育提供高素質教師的強校,皇崗小學首先重點加強了教學管理。在指導思想方麵,堅持一個宗旨:全麵貫徹國家教育方計,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突出二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體現三個要義:麵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生動活潑地發展。在課程管理方麵,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落實課程任務和要求。在過程管理方麵,學校按福田區“兩個常規”要求,經常通過抽查、普查等方式,對備、教、改、導、考、評、研等各個環節進行調查研究,及時通報情況,提出意見。在質量管理方麵,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反複斟酌修改,製定了教育教學質量測評獎勵方案,以此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在學生個性管理方麵,一方麵注重興趣,特長培養,一方麵加強撫弱補差工作,力求讓全體學生全麵健康地發展。在學生學習管理方麵,經常通過升旗儀式講話、班會隊會、家訪、家長會、比賽評獎等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學習教育,鼓勵學生為振興中華而發展學習,立誌成才。
打造一所優良乃至卓越的學校,不僅需要一位好校長,更需要一位實踐意義上的教育家,尤其需要的正是像張國彬這樣以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史等知識的以育人為核心的教育知識體係,以包括史學、哲學、美學、藝術、科普等知識的以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知識體係,以包括經驗、閱曆、生活等方麵知識的以社會為核心的生活知識體係等博采眾長而又自成體係的校長。眼光敏銳的張國彬在狠抓教學質量的同時更為皇崗小學帶來了新的功能定位:既為未來社會發展培養現代化人才,更為人的生命解放、提升、發展進行最大限度的挖潛。因此,“為學生心靈健康成長奠基”,就成了皇崗學校鍥而不舍的追求。
張國彬經典地論述了“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與教育的關係。他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曆史使命,要完成這一使命,就要讓學校的每一時空都能產生教育的意義,為學生的發展創建一個科學的生態環境。所以,教學生學會做人應該成為學校的第一責任,幫學生設計人生是學校的第一職責。學校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今天,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的明天、後天。其實,在張國彬早期主編的科研文集《愛的回歸》中不難看到他對教育的深層次的思考,一位公安局領導同誌看了他主編的這一本書之後,曾經深有感慨地說:“如果這一本《愛的回歸》早一點出版的話,又可以少了許多少年犯罪了。”
對孩子們的教育注進人文關懷、融鑄審美意識、加強審美操作、培養塑造全麵發展的審美的人,成為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著力點與最終歸宿。張國彬在皇崗小學開展了“愛心、雄心、信心、恒心”等“四心”培養,並通過家長會、給家長的一封信等方式將“四心教育”的意義和學校的基本做法明示家長,就在和諧愉悅中,在學校、家庭的引導下,在學生自我實踐中,享受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過程。以美育德,德馨學更精。2004年3月26日,皇崗小學6名學生應邀赴北京參加中央電視台《挑戰800》,在節目錄製過程中,由4名正式選手組成的“皇崗之光”代表隊充分展示了特區小學生的個性風采和綜合素質,獲得節目組工作人員的好評,並在與北京今典小學“今典之星”代表隊賽出了風格,賽出了水平--這充分說明了皇崗小學素質教育的深入與審美教育對於素質教育的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