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寸心皆春草(1)(1 / 2)

一個失去雙親的孤兒,在黨和政府及鄉親的關懷下,依靠自己的艱苦努力,從祖國西南邊陲考入全國青年心向往之的中國人民大學,負笈求學,終成大器;又像一顆插上翅膀的良種,從中國人民大學放飛,翱翔於大半個中國,勤勉誠信,勇敢搏擊,落到哪裏就在哪裏營造一片綠蔭。在半個世紀滄海桑田的曆史巨變中,蹉跎歲月,他有著太多的故。大跨度的人生,不平凡的開拓經曆,在他的生命河流中會掀動怎樣的感情波瀾,支撐他心靈和軀體的又是怎樣執著的追求啊!

陶興文1945年5月18日出生於雲南省澄江縣龍街鎮萬海辦事處大河梗村--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高原小村子,村子周圍種了許多竹子、樹林。一條山水源頭的小河穿過壩子,流過村莊,河埂的兩邊分布著一戶戶農舍。村子裏泥路、泥巴牆,稻草房。陶興文回憶著他那已闊別多年了的故鄉,記憶卻依然那麼的清晰--可見他心目之中對故鄉的那一片深情。然而,童年的時期他卻無法去感受故鄉的這一片美景。三歲時失去父親,母親帶著他和姐姐靠種一點薄田度日,1953年姐姐出嫁,剩下他和娘親相依為命。1958年,他的母親不幸撒手西去,剩下他一個孤兒……天可憐見!那些日子從失去慈母的巨大悲慟中清醒過來的陶興文,感到那麼地孤苦伶仃!既要自己養活自己,又要上學讀書,他在12歲時就擔起了生活的擔子,和成年人一樣下田勞動,挖田地、割稻、積肥、薅草……生活的苦難促成了這位倔強少年的堅強和早熟。初中階段,陶興文每月領到6元的助學金作為夥食費,而其它的費用,則要靠他自己的勞動來維持。下河摸魚,上山挖藥材,假期去做小工,打土坯賣……凡是可以掙錢的活計,他都努力去做,他學習刻苦,生活再艱難他都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61年初中畢業,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那個極為艱苦的歲月,國家大幅度壓縮招收高中學生,而且隻招收城市戶口的學生。他以高分考入了玉溪第一中學,全縣錄取的8名考生中隻有他一個人是農村戶口。高中階段,國家每月發給他7元助學金,這不多的幾元錢在國家遭受著天災人禍的嚴重困難時期卻重似萬金!靠著這7元錢,他交了6.9元的夥食費,5分錢的團費,剩下5分錢用來買墨水粉自己製造墨水。沒有鋼筆就揀別人扔了的筆尖,插在從垃圾堆裏撿來的蘸水筆杆上寫字,沒有紙就到學校油印室幫忙,揀壞了的紙來裝訂筆記本、作業本。冬天沒有衣服穿,凍得渾身起雞皮疙瘩……然而就是這樣艱難的生活卻鑄造了他此後山一樣的脊梁和對祖國和故土海一般的深情。

處在艱難困苦之中,陶興文更加珍惜光陰,更為勤奮刻苦。1964年,他以雲南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貿易係會計專業。從邊疆到首都,雲南省招生辦公室發給他40元的路費,鄉親們又給他湊了一些生活費。當他走進人民大學的校園時,細心的同學見到這一位來自雲南的同學,認真地數了數陶興文唯一的一條長褲子上的補丁--竟縫了54個補丁!就是披著這樣沉重的“衣甲”,陶興文闊步走進了人民大學這座知識的殿堂,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閱讀毛澤東的四卷雄文,吸吮知識的乳汁,一天天地成長了起來。二年級時,這位來自於邊陲的雲南學生在擁有八九百名大學生的大係之中,被選為係學生會主席。

當文化大革命的狂風驟雨到來之際,這位對黨和國家深懷著一顆赤誠熱切之心的年輕人也曾苦悶過、彷徨過,他對打倒一切十分不理解。他千方百計保護他敬愛的校係領導,成為一個“保皇派”。他期盼平靜的書桌,憧憬他的才智能用在祖國建設和國家富強之上。但這在當時隻是一種奢望和夢想。在許多同學忙於武鬥和打派仗時,他不甘隨波逐流,不甘沉淪的陶興文選擇了另一種學習方式:走向社會。在文革期間最令人窒息的日子裏,他下煤礦學采煤,到豐台鐵路機務段學開火車,到工廠當翻砂工,到建築工地當鋼筋工、抹灰工、瓦工,到商場當售貨員--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去主動接觸社會,接近工農,同時並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在那個狂熱的時代冷靜地思考,憑著從小飽經磨難而造就的堅毅性格,又在這一段不尋常的時光墊底,陶興文日後走南闖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諸多的艱難險阻中一直堅挺著他那山一樣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