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寸心皆春草(1)(2 / 2)

在中國人民大學,他領取青年學生中最高的人民助學金,每月19.5元。學校還發給冬衣補助。他深情地說:“是黨和國家把自己輔育成人,是人民養育了我,我要為國家多做貢獻,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回報社會,回報人民”。

1970年7月,陶興文畢業離校,分配到建築工程部工作。根據他本人“去基層鍛煉”的要求,他來到了貴州安順建工部第三工程局機關。第三工程局是負責我國西南地區國防工業建設施工的一支隊伍,工地從四川攀枝花,雲南昆明,一直延伸到貴州六盤水、安順、平壩、貴陽和遵義。陶興文的具體工作就是負責這支5.5萬人的施工隊伍的經費、施工撥款和財務管理工作,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他經常深入基層檢查財務工作,足跡遍布西南三省。後來,第三工程局由貴州搬到武漢,陶興文也就跟著我國基本建設戰線這個“吉普賽”部落從山溝溝來到大都會武漢市。1975年,他被借到河南修武國家建委“五七”幹校作會計,後來他放棄了到北京工作的機會,回到國家建委三局五七幹校擔任理論教員。而此時,席卷神州大地的偉大變革已經拉開了序幕。粉碎“四人幫”後,國家百廢待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拉開了序幕。八年的工作實踐使陶興文得到了鍛煉,也使痛感知識的不足。1978年,他再一次遨遊學海,考取了中南財經大學工業經濟係研究生,1981年畢業後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共163名經濟碩士之中的佼佼者。

由於當時高校師資青黃不接,學校強行把陶興文留校任教,不久即擔任教研室主任職務。他同全室老師一起係統進行學科建設,理順了課程體係,重新編寫教材,狠抓科研管理,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把本科領域的教學改革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在主持教研室的同工作期間,陶興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通過壓擔子,嚴要求,開展教學方法研究,以老帶新,使青年教師迅速健康地成長起來,改變了教學力量薄弱的狀況。在學生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教學質量卻有明顯的上升。他領導下的教研室,一批青年教師茁壯成長,先後擔起了教學和行政管理的重任。

在那些日子裏,陶興文的能量處於噴發狀態,他既要組織教學,籌劃教學改革,努力完成教學任務,又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多次被評為學校的優秀教師。他開足馬力搞科研,每個星期都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一篇文章。自那時以來,他自己撰寫、合著、主篇專著、教材、辭書有27冊之多,發表論文200餘篇,公開出版物共300多萬字,多篇著作獲省部級獎勵,是中南財經大學科研成果最多的青年教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