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經濟管理大學越辦越紅火,產生了強烈的輻射效應。雲南省委領導發現陶興文是雲南人,幾次派人動員他回雲南工作,撩起了陶興文這位遊子的鄉思,很快他就歸心似箭。湖北方麵百般挽留,但陶興文的想法是有感召力的:雲南是邊疆省份,經濟和教育更落後,更需要人才,何況湖北經濟管理大學已經進入了良性運行。直到陶興文把全家戶口遷到雲南半年之後,湖北方麵才開亮了綠燈。
陶興文到了雲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挑起了工業經濟係主任和副院長的擔子。這家學院剛建立不久,是雲南全省唯一的一所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承擔著全省大中型企業管理幹部和縣級主管經濟工作幹部的培訓任務。當時學院的規模不大,有教職工57人,教師30多人,僅有一個企業管理專業,學生104人,幹部培訓班學員100多人。陶興文帶去了湖北的辦學經驗,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首先抓基礎建設。他們充分利用學校原有的27畝土地,又征地32畝,擴建了2.6萬平方米校舍,使學校在校生人數由200多人增加到2,000多人,專業從1個發展到7個。當時,雲南全省每年有高中畢業生2萬多人,能考入普通高校的隻有三、四千人。為使更多的高中畢業生能接受高等教育,培養更多人才,改變雲南經濟欠發達的狀況,1986年8月,陶興文以雲南管理幹部學院為依托創辦了雲南經濟自修大學。雲南經濟自修大學采取自學考試模式和寬進嚴出的辦法,當年招生1,200人,最大規模曾達到2,800人左右。雲南經濟自修大學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不斷降低收費標準在全省具有重要影響。在這裏,全日製學生每人每學期收費300元,夜大180元,後來分別降至250元和150元。當主管教育的副省長問他為什麼降低收費標準,經費夠不夠時,陶興文說:“這些學生大部分家庭生活困難,我們不願意賺他們的錢。”由於陶興文的精打細算,積極提高經費使用效率,仍然略有節餘,為幹部管理學院安裝了煤氣管道、封裝陽台、建公用電視天線、發放教師教學補貼等作了小小的補貼。
陶興文用這樣的話來概括他的教育工作:“我在湖北經濟管理大學培養兩萬人,雲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培養五千人,深圳培訓五千人,我的工作為社會培養了三萬多名人才。”其實,陶興文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對社會的貢獻又怎能這樣簡單地相加?
勇於開拓的陶興文沒有滿足以往的成績,在他的身上,總似乎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每當一項事業達到高峰時,他就會急流勇退,再開辟新的領域,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戰。1989年,在全國經受一次政治風波的震動之後,陶興文調到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特區華僑城工作。當年的華僑城正處於開發初期,在深圳灣畔的黃山灘塗上,華僑城的建設者完成了開發區的規劃,正在有計劃地建設。那時工資比較低,生活條件很差。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陶興文必須麵對新的體製和管理機製。按照深圳特區的規定,調入深圳特區的幹部,個人以往的級別和工作經曆隻能放進檔案,職務和級別按照工作需要安排,陶興文由副廳級降為處級。他毫無怨言,愉快地服從組織安排,一切從頭幹起。
在深圳,陶興文先是擔任華僑城建設指揮部培訓中心主任,主管全城區幹部和職工的培訓。1991年,華僑城成立了文化教育衛生辦公室,他出任這個辦公室的主任。除了幹部培訓之外,還壓上了華僑城醫院、中小學、幼兒園的擔子。熟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陶興文,麵臨著辦好普教、幼教的新課題,而配給他的助手隻有一名司機。陶興文說:“當時沒有多想,隻有重新學習自已並不熟悉的東西。”他訪名家,虛心求教,逐漸摸索,開始了新的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