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豬八戒的語言魅力 (2)(1 / 2)

……八戒搖頭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築一鈀,各人走路!”

……八戒道:“師父,莫怪我說。若論賭變化,使促掐,捉弄人,我們三五個也不如師兄;若論老實,像師兄就擺一隊伍,也不如我。”

……那呆子聞得此言,戰兢兢跑將轉來,相近唐僧,且不回話,放下鈀,在那裏出恭。行者見了喝道:“你不回話,卻蹲在那裏怎的?”八戒道:“唬出屎來了!如今也不消說,趕早兒各自顧命去罷!”

……唬得個呆子在草裏囊囊咄咄地埋怨道:“這個弼馬溫,不識進退!那怪來吃你,你如何不走,反去迎他!這一口吞在肚中,今日還是個和尚,明日就是個大恭也!”

……老怪道:“這廝沒用。”八戒聞言道:“大王,沒用的放出去,尋那有用的捉來罷。”三怪道:“雖是沒用,也是唐僧的徒弟豬八戒。且捆了,送在後邊池塘裏浸著,待浸退了毛,破開肚子,使鹽醃了曬幹,等天陰下酒。”八戒大驚道:“罷了,罷了!撞見那販醃貨的妖怪也!”

……又聽得二怪說:“豬八戒不好蒸。”八戒歡喜道:“阿彌陀佛,是哪個積陰騭的,說我不好蒸?”三怪道:“不好蒸,剝了皮蒸。”八戒慌了,厲聲喊道:“不要剝皮!粗自粗,湯響就爛了!”

八戒量著那妖精手段與他差不多,卻說:“我就死在他手內也罷,等我先走!”行者笑道:“這呆子先說晦氣語,怎麼得長進!”八戒道:“哥啊,你知道‘公子登筵,不醉即飽;壯士臨陣,不死帶傷’?先說句錯話兒,後便有威風。”

……行者三人在留春亭亦盡受用,各飲了幾杯,也都有些酣意,正欲去尋長老,隻見長老已同國王在一閣。八戒呆性發作,應聲叫道:“好快活!好自在!今日也受用這一下了!卻該趁飽兒睡覺去也!”沙僧笑道:“二哥忒沒修養,這氣飽飫,如何睡覺?”八戒道:“你哪裏知,俗語雲:吃了飯兒不挺屍,肚裏沒板脂哩!”……

豬八戒和梁武帝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大師,見梁武帝。梁武帝問:“我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計,有何功德?”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梁武帝不悅,兩人談機不契。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在嵩山麵壁不語,梁武帝為什麼沒有功德,也不得而知了。不過研究《西遊記》裏梁武帝版豬八戒的“生平事跡”,就容易理解達摩祖師的含義了。

取經旅途中,八戒做著最辛苦的工作:挑行李。又不能像悟空那樣騰雲駕霧,八戒挑著沉重的擔子,用腳一步步丈量完所有的西行旅途,八戒的苦勞是最大的。八戒的功勞也僅僅次於悟空:黃風嶺打死虎先鋒、荊棘嶺開荒、打死金角銀角大王的舅舅狐阿七、木仙庵鏟除樹妖、稀柿胡同開路……除此之外,八戒還是悟空降妖除怪的最大幫手,每一次的爭鬥,都能看到八戒的身影。但是八戒的結局並不圓滿,做了淨壇使者,說白了就是一個工作人員,不是大職正果。八戒在取經路上做了一路的工作人員,到了西天,還是如此。八戒沒有得到取經的應有結果:沒有得到功德。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這樣的結果是不是不公平?其實是公平的,因為八戒心裏真正想要的不是功德。

從何而知呢?來看下麵的這段文字:

那日正行時,忽然天晚,又見山路旁邊,有一村舍。三藏道:“悟空,你看那日落西山藏火鏡,月升東海現冰輪。幸而道旁有一人家,我們且借宿一宵,明日再走。”八戒道:“說得是,我老豬也有些餓了,且到人家化些齋吃,有力氣,好挑行李。”行者道:“這個戀家鬼!你離了家幾日,就生抱怨!”八戒道:“哥啊,似不得你這喝風嗬煙的人。我從跟了師父這幾日,長忍半肚饑,你可曉得?”三藏聞之道:“悟能,你若是在家心重嗬,不是個出家的了,你還回去罷。”那呆子慌得跪下道:“師父,你莫聽師兄之言。他有些贓埋人。我不曾抱怨甚的,他就說我抱怨。我是個直腸的癡漢,我說道肚內饑了,好尋個人家化齋,他就罵我是戀家鬼。師父啊,我受了菩薩的戒行,又承師父憐憫,情願要伏侍師父往西天去,誓無退悔,這叫做恨苦修行,怎的說不是出家的話!”“恨苦修行”這四個字很重要,它告訴我們:八戒出家的目的和唐僧不同,不是為了覺悟和得到大自在,而是為了脫離苦海,為了能夠享受幸福和舒適,為了能夠生活富足和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