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的特點是貪:貪財貪色貪吃,一路上凡是遇到財富、美色和家庭的誘惑,八戒都用飛蛾投火的勇氣撲上去。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裏麵,八戒被菩薩裝扮的美色誘惑,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堅決地要求入贅,被菩薩吊在樹上戲弄,受到唐僧師徒的嘲笑。第五十四回“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麵對女兒國求親的女官,八戒在旁掬著碓挺嘴叫道:“太師,你去上複國王:我師父乃久修得道的羅漢,決不愛你托國之富,也不愛你傾國之容,快些兒倒換關文,打發他往西去,留我在此招贅,如何?”太師聞說,膽戰心驚,不敢回話。驛丞道:“你雖是個男身,但隻形容醜陋,不中我王之意。”八戒笑道:“你甚不通變,常言道,粗柳簸箕細柳鬥,世上誰見男兒醜。”八戒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執著得有些沒皮沒臉。八戒貪吃:師徒夜宿通天河畔的陳老漢家,陳老漢齋僧……那呆子一則有些急吞,二來有些餓了,哪裏等唐僧經完,拿過紅漆木碗來,把一碗白米飯,撲的丟下口去,就了了。旁邊小的道:“這位老爺忒沒算計,不籠饅頭,怎的把飯籠了,卻不汙了衣服?”八戒笑道:“不曾籠,吃了。
”小的道:“你不曾舉口,怎麼就吃了?”八戒道:“兒子們便說謊!分明吃了。不信,再吃與你看。”那小的們,又端了碗,盛一碗遞與八戒。呆子晃一晃,又丟下口去就了了。眾僮仆見了道:“爺爺呀!你是磨磚砌的喉嚨,著實又光又溜!”那唐僧一卷經還未完,他已五六碗過手了,然後卻才同舉箸,一齊吃齋。呆子不論米飯麵飯,果品閑食,隻情一撈亂噇,口裏還嚷:“添飯,添飯!”漸漸不見來了!行者叫道:“賢弟,少吃些罷,也強似在山坳裏忍餓,將就夠得半飽也好了。”八戒道:“嘴臉!常言道,‘齋僧不飽,不如活埋’哩。
”八戒貪財:路過獅鴕國,八戒被妖怪擒住,悟空前去搭救,……八戒道:“可憐,可憐!我自做了和尚,到如今,有些善信的人家齋僧,見我食腸大,襯錢比他們略多些兒,我拿了攢在這裏,零零碎碎有五錢銀子,因不好收拾,前者到城中,央了個銀匠煎在一處,他又沒天理,偷了我幾分,隻得四錢六分一塊兒,你拿了去罷。”行者暗笑道:“這呆子褲子也沒得穿,卻藏在何處?咄!你銀子在哪裏?”八戒道:“在我左耳朵眼兒裏揌著哩。我捆了拿不得,你自家拿了去罷。”行者聞言,即伸手在耳朵竅中摸出,真個是塊馬鞍兒銀子,足有四錢五六分重……八戒在艱苦的取經旅途上,還在盡其所能地積攢財富。
所以八戒是唐僧取經團隊中的一個“異類”,別人追求的是功德,八戒取經,想要的是福德。福德是什麼?福德是福報,是福祉,簡單講就是享福;功德是什麼?是內心覺悟,是證道,是成佛。
這樣講一點也不委屈八戒,師徒到達西天靈山腳下,要上山麵佛,……行者又從那邊跑過來,拉著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臥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饒我罷!讓我駕風霧過去!”行者按住道:“這是什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罷,實是走不得!”可見八戒從心裏並不想成佛。形象地形容功德和福德的差別,就是成佛和成為淨壇使者的差別。想要功德的,成就佛位;想要福德的,做淨壇使者。八戒用自己取經路途的一路辛苦,換得了淨壇使者這個金飯碗,也算是天遂人願,誠實勞動所得。
梁武帝就是現實版的豬八戒,整天想的是:“我”建了多少寺,我出了多少錢,我有多少的功勞,應該得到多少的回報,多少的讚譽。這些也是一種貪。心裏裝滿這些貪念,隻是沒有佛的智慧和覺悟。達摩祖師的話真的沒有錯。其實達摩祖師的原意是:你也是有的,你有的是福德,你沒有功德。可惜梁武帝沒有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