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四人團隊裏,誰對取經的信心最強呢?
八戒首先被排除了。再來看悟空:悟空取經路上貢獻無疑是最大的,但是悟空在上路伊始,兩界山打死山賊遭到唐僧的訓斥,曾自動離隊,後在龍王和菩薩的思想攻勢下又重新歸隊,屬於信心不堅定的表現。行至半途,又生二心,要自己帶著假唐僧、假八戒和假沙僧,另拉隊伍上西天取經,獨攬取經功德:“我獨成功,教那南瞻部洲人立我為祖,萬代傳名。”如來佛洞悉悟空的心裏所想,對聽經的大眾說:真假悟空是悟空的“二心競鬥”。文中有詩也評價悟空“人有二心生災禍”(見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生出二心,就不能算信心最堅定的。
再來看另一段例證:第四十回“嬰兒戲化禪心亂,猿馬刀歸木母空”,紅孩兒智鬥悟空,在悟空眼皮底下掠走唐僧,悟空看尋不到唐僧,不由心灰意冷,道:“兄弟們,我等自此就該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尋頭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無窮無盡,幾時能到得!”沙僧聞言,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道:“師兄,你都說的是哪裏話。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情願保護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經,將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說我們有始無終也!”說得八戒慚愧,悟空回心轉意。行者道:“兄弟,你說的也是,……故我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既是賢弟有此誠意,教老孫進退兩難。八戒,你端的要怎的處?”八戒道:“我才自失口亂說了幾句,其實也不該散。哥哥,沒及奈何,還信沙弟之言,去尋那妖怪救師父去。”行者卻回嗔作喜道:“兄弟們,還要來結同心,收拾了行李馬匹,上山找尋怪物,搭救師父去。”沙僧用自己的堅定信心,在這場風波中挽救了取經事業,也挽救了每個人的命運。
現在就剩下唐僧和沙和尚了。他們孰優孰劣也不好評定,因為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細微的分別,如果認真研讀,還是能從中找到,在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裏,有這麼一段描述:行經一個多月,忽聽得水聲振耳,三藏大驚道:“徒弟呀,又是哪裏水聲?”行者笑道:“你這老師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們一同四眾,偏你聽見什麼水聲?”……三藏聞言,默然沉慮道:“徒弟啊,我:
一自當年別聖君,奔波晝夜甚殷勤。芒鞋踏破山頭霧,竹笠衝開嶺上雲。夜靜猿啼殊可歎,月明鳥噪不堪聞。何時滿足三三行,得取如來妙法文?”
行者聽畢,忍不住鼓掌大笑道:“這師父原來隻是思鄉難息!若要那三三行滿,有何難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八戒回頭道:“哥啊,若照依這般魔障凶高,就走上一千年也不得成功!”沙僧道:“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鈍腮,不要惹大哥熱擦。且隻捱肩磨擔,終須有日成功也。”好一個“終須有日成功也”!
第八十回“姹女育陽求配偶,心猿護主識妖邪”裏麵,也有類似描述:
……老師父緩觀山景,忽聞啼鳥之聲,又起思鄉之念。兜馬叫道:“徒弟:
我自天牌傳旨意,錦屏風下領關文。觀燈十五離東土,才與唐王天地分。甫能龍虎風雲會,卻又師徒拗馬軍。行盡巫山峰十二,何時對子見當今?”
行者道:“師父,你常以思鄉為念,全不似個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憂。古人雲,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三藏道:“徒弟,雖然說得有理,但不知西天路還在哪裏哩!”八戒道:“師父,我佛如來舍不得那三藏經,知我們要取去,想是搬了;不然,如何隻管不到?”沙僧道:“莫胡談!隻管跟著大哥走。隻把工夫捱他,終須有個到之之日。”沙僧說著幾乎相同的、近乎機械的語言,可以想象,堅持到取經成功,這一定成了沙僧心中的鐵律,無需沙僧再費心去闡述或者質疑。
思念家鄉,是人之常情,但要總是思念故土,當然會影響前行的信心。像沙僧那樣一心隻想取經,心無旁騖,才是最大的信心。秉持這份信心,才能支撐沙僧挨過冰冷旅程中無數個漫漫長夜。沙僧的能力不濟,信心是沙僧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