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四個菩薩用美色和財富考驗他們時,兩人的表現也是有差別的。“三藏坐在上麵,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隻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表現得太過誇張,可以想見唐僧心裏鬥爭的激烈。強烈的肢體語言,表明唐僧正在奮力抵抗誘惑,同時也說明美色和財富,對唐僧形成了誘惑。反觀悟空、沙僧的表現就和唐僧截然相反,一個輕鬆,一個斬釘截鐵:“行者道:‘我從小兒不曉得幹那般事,教八戒在這裏罷。’”。“沙僧道:‘你看師父說的話。弟子蒙菩薩勸化,受了戒行,等候師父。自蒙師父收了我,又承教誨,跟著師父還不上兩月,更不曾進得半分功果,怎敢圖此富貴!寧死也要往西天去,決不幹此欺心之事。’”
從上麵兩段場景,還是能夠看出唐僧和沙僧的信心差別的。除此之外,有關沙僧的信心,書中還有例證。
假悟空打昏了唐僧,搶走了包裹,八戒和沙僧二人歡歡喜喜,回至路上,隻見三藏麵磕地,倒在塵埃。白馬撒韁,在路旁長嘶跑跳,行李擔不見蹤影。慌得八戒跌腳捶胸,大呼小叫道:“不消講,不消講!這還是孫行者趕走的餘黨,來此打殺師父,搶了行李去了!”沙僧道:“且去把馬拴住!”隻叫:“怎麼好,怎麼好!這誠所謂半途而廢,中道而止也!”叫一聲:“師父!”滿眼拋珠,傷心痛哭。八戒道:“兄弟且休哭,如今事已到此,取經之事,且莫說了。你看著師父的屍靈,等我把馬騎到哪個府州縣鄉村店集賣幾兩銀子,買口棺木,把師父埋了,我兩個各尋道路散夥。”沙僧實不忍舍,將唐僧扳轉身體,以臉溫臉,哭一聲:“苦命的師父!”隻見那長老口鼻中吐出熱氣,胸前溫暖,連叫:“八戒,你來!師父未傷命哩!”那呆子才近前扶起。沙僧的不忍,應該看成他不僅是對唐僧橫死的不忍,還是對取經半途而廢的不忍。取經的主心骨一個死去,一個反水,沙僧還能堅持,取經的信念並沒有垮掉,沙僧的品格還是蠻感動人的。
話說沙僧身負重任,到花果山索要包裹文牒未果,到南海菩薩處求助:這沙僧倒身下拜,拜罷抬頭正欲告訴前事,忽見孫行者站在旁邊,等不得說話,就掣降妖杖望行者劈臉便打。這行者更不回手,側身躲過。沙僧口裏亂罵道:“我把你個犯十惡造反的潑猴!你又來影瞞菩薩哩!”平日沙僧十分尊敬大師兄,事事維護悟空,唐僧惱怒悟空,要念緊箍咒時,也是沙僧站出來勸阻。但是如果和取經發生衝突,沙僧的立場是非常鮮明的,堅決站在了悟空的對立麵。沙僧的原則性還是很強的。
沙僧的能力沒有悟空強,膂力沒有八戒大,功勞沒有悟空多,苦勞也沒有八戒多,但是沙僧最終成就了金身正果,加封大職正果:金身大羅漢。沙僧的經曆告訴我們,成功的未必是那些卓越的人,而是堅持到最後的人。你或許會問:八戒不也是堅持到最後嗎?八戒為什麼隻做了使者,八戒為什麼不成功呢?八戒其實是掉隊了,就在到達西天靈山腳下的時候掉隊了。師徒麵對通往靈山的獨木橋,……“行者又從那邊跑過來,拉著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臥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饒我罷!讓我駕風霧過去!’行者按住道:‘這是什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罷,實是走不得!’”八戒一路上苦沒少受,累沒少挨,關鍵時刻掉鏈子,失去了成功的信心,才和到手的成功擦肩而過。生活裏,這樣的事例還不少哩!
成功源自堅持,堅持源自信心。信心,就是沙僧的成功之道。
真和尚和假和尚
《西遊記》既然是一部講修行的書,刻畫了大量的出家人的形象,出現了眾多的寺院、道觀,但是奇怪的是,《西遊記》裏麵的出家人似乎全都沒有出家人應有的平和、慈悲、憐憫、高尚的風範,更像是在家人,甚至連在家人都不如,這樣的描寫實在是出乎人們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