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西遊記》裏麵出現的和尚,就都不太爭氣。幾乎可以講:沒有一個好和尚,和人們觀念裏麵的和尚大相徑庭。好像作者吳承恩對和尚們一點都不感冒。唐僧西天取經首先經過的“觀音禪院”,是個大寺院,寺院裏麵的老祖師已經二百七十歲,應該是德高望重才是,教導出來的和尚也應該不會太差,但是其實是一群穿著袈裟的老少匪幫。和尚們貪斂財物,小和尚每人都掙下二三十件袈裟,老祖師和尚的袈裟足有七八百件,擺滿了一院子。一群和尚看見別人的寶貝見財起意,竟然動手放火,要殺唐僧奪袈裟。敕建寶林寺的和尚每天隻想著城裏官宦的香火錢,一看唐僧是個行腳的和尚就冷眼相對,當聽見唐僧說“庵觀寺院,都是方上人的館驛,見山門就有三升米分”,知道唐僧想要來吃飯住宿時,就怒聲叫罵,罵唐僧長得不像好人。唐僧以相貌端莊著稱,方丈官說唐僧長的不像好人,不知道他是怎麼看人的。
不僅不讓唐僧進寺借宿,還要唐僧到前麵的通道走廊下麵蹲一宿,簡直是欺負人了。後來悟空武力威懾,和尚的態度就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全寺的和尚列隊迎接唐僧。看到悟空施展神通救活了死去多年的皇帝,又和太子走得親近,態度又有了轉變。唐僧師徒帶著複活的皇帝,離開寺院,前往烏雞國的國都時,“隻見那本寺五百僧人,齊齊整整,吹打著細樂,都送出門外”。連悟空也沒有想到和尚們這麼能搞,把悟空也逗樂了。這是多麼勢利和充滿攀緣心的和尚呀!車遲國裏麵的和尚,因為求不來雨,輸給了道士,被拆了廟宇,毀了佛像,被當作苦役,披枷戴鎖地受道士驅使。聽悟空裝扮的道士說來尋親,就“把他圈子陣圍將上來,一個個出頭露臉,咳嗽打響,巴不得要認出去”。被悟空罵:“你們這些和尚不長進,父母生你們,皆因命犯華蓋,妨爺克娘,或是不招姊妹,才把你舍斷了出來;你怎麼不尊三寶,不敬佛法,不去看經懺悔……”看來吳承恩對和尚真的沒什麼好感。
祭賽國裏的和尚就更不濟了,因為丟了國寶舍利子,被披枷戴鎖,一個個藍縷不堪,沿路乞討。罪犯不用乞討,乞丐不用上枷鎖,這些和尚連罪犯和乞丐都不如了。中原的和尚如此,西方的和尚呢?外國的和尚是不是能好點兒呢?外甥打燈籠——照舅(舊)。進了西方世界,到了金平府的慈雲寺,這裏的和尚全忙著迎來送往,看見唐僧是唐朝來的取經人,和尚們就圍上來陪吃陪聊,又組織唐僧參加寺院的集體活動——參觀上元燈會。熱熱鬧鬧,哪兒是修行人,倒像是在家人過日子。唐僧也跟著他們瞎胡鬧,結果著了魔。在唐僧師徒經過的最後一個寺院:布金禪院,終於出了一個好和尚。一百零五歲的老祖師,把被妖精攝來的公主保護在後花園,為了防止被和尚們玷汙,讓公主裝瘋。老祖師懇請唐僧進皇宮想辦法搭救公主。老祖師的善良正直,正反襯了和尚們的不端,公主非裝瘋不能保全自己,轉彎抹角地又罵了和尚。吳承恩通過《西遊記》這本書,對和尚們嬉笑怒罵,拳打腳踢的招數用全,奚落、挖苦他們都是些“賴佛穿衣,指佛吃飯”的“不長進”的和尚。
和尚這麼不爭氣,那麼道士又如何呢?道士比和尚還不爭氣。不僅是不爭氣,簡直就是沒好人了。車遲國裏麵的國師道士,把持朝政,實際上是三個妖怪,就等著被他們忽悠傻了的國王時運衰敗後篡奪王位;聚仙庵裏麵的老道強占了“落胎泉”,要求水,“須花紅表禮,羊酒果盤,至誠奉獻,隻可拜求得一碗水”,已經淪為強盜了;“黃花庵”裏麵的大仙,為了給師妹報仇,下毒殺害唐僧師徒;後來為了吃唐僧肉,任憑悟空打死自己的妖精師妹,縮頭不出,就更不堪了。小兒國裏麵的老道國丈混賬得厲害,把自己寵愛的女色獻給國王,騙取自己的榮華富貴;打著國王的旗號要吃小孩子的心肝,看見唐僧細皮嫩肉,又是金蟬子轉世,又鐵了心地要吃唐僧,想要長生不老……
和尚不是好和尚,道士沒有好道士,那《西遊記》想要表達什麼呢?吳承恩是個無神論者嗎?他是不是想說:佛法、道法都是騙人的?絕對不是的,在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裏麵有這樣一段話:“行者將身一抖,收了毫毛,對君臣僧俗人說道:‘這些和尚實是老孫放了,車輛是老孫運轉雙關穿夾脊,摔碎了,那兩個妖道也是老孫打死了。今日滅了妖邪,方知是禪門有道,向後來再不可胡為亂信。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吳承恩借悟空之口說,肯定了佛道儒三教。既然佛法是好佛法,道法是好道法,那就是念經頌道的和尚、老道自身的問題了,是他們自己把經念歪了!作者吳承恩自己也是一個修行者,《西遊記》裏唐僧這個人物所經曆的修行境界和修行的考驗,也應該是吳承恩親身經曆的;唐僧看到的這些“賴佛穿衣,指佛吃飯”的“不長進”的和尚,也是吳承恩所親身遭遇到的。吳承恩是用圈裏人的身份,來揭發圈裏的內幕,並且在講述一個事實:身體出家的和尚和老道,並不代表真正的出家修行人;身體出家的人,並沒有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