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師觸龍請求麵見太後。他對太後說:“我的賤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但我老了,心裏很疼愛他。希望您能讓他補充衛士缺額,保衛王宮,我想在我還沒有死之前,把這件事托付給太後您。”太後問:“大丈夫也愛最小的兒子嗎?”觸龍回答說:“愛得比婦人厲害。”太後笑著說:“婦人對小兒子愛得特別厲害。”觸龍說:“我私下認為太後對燕後(太後之女)的愛勝過長安君。”太後說:“你錯了,我對燕後的愛比起長安君來差遠了。”左師說:“父母愛子女就得為他作長遠考慮。太後送燕後出嫁燕國時,握著她的腳後跟哭泣,惦念她遠嫁在外,為她傷心。她走了之後,不是不想念她,但祭祀的時候,總是為好祈禱:‘一定別讓她回來’(古代諸侯之女嫁到他國,隻有被廢或亡國時才回到本國)。這難道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繼為王嗎?”太後說:“是的。”左師問:‘從如今推到三世以前,趙肅侯開始建趙國的時候,趙王的子孫被封了侯的,他們的繼承人還有在的嗎?”太後回答:“沒有。”又問:“不是趙國,其他諸侯王的子孫被封了侯的,他們的繼承人還有在的嗎?”太後回答:“我沒有聽說過還有在的。”左師說:“這些事說明,權勢這個東西,近害自己,遠害子孫。難道是國君的子孫就必然不好嗎?不是的,原因是地位尊貴而沒有功勞,俸祿優厚而沒有苦勞,所擁有的貴重寶物又太多了。如今,您讓長安君地位很高,分封給他肥沃的土地,賜給他許多貴重寶物,而不及時讓他為國立功,一旦太後你逝世.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太後說:“是這樣的。那就任憑你怎樣支使他吧!”於是,左師觸龍為長安君準備一百乘車馬,送他到齊國作人質。齊國立即發兵救趙,秦軍撤退了。
3、鑒言
觸龍將要勸諫的問題避開,而是去旁敲側擊地說明這一問題的利害關係,同時把事情引申得較遠,再回到勸諫問題上來,最後終於大功告成,由此可見他論辯技巧之高超。
舍近取遠似乎是庸人之舉,但從上述例證中可以看到:它也是一種高超的論辯技巧,而且也恰是在這些人們常規思維想不到的方法上,更能顯出你的論辯才能,所以您不妨找幾個問題演習一下。
(八)圓場秀
1、題解
機變,就是靈活機動地應付各種場麵。圓場,就是為了使某個已發生的突變事件找到一個圓滿的結局。機變圓場秀就是能夠靈活機動地為某個突發事件所造成的缺憾找到一個圓滿結局的方法。它是應付意外事件的最好方法之一。
2、技巧
(1)機變,就是隨機應變,它是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理。因此,在對話中要達到這種效果必須思維敏捷,頭腦靈活,它要求我們平時要多積累對突發事件處理的經驗。比如,可以看一些幽默故事、名人傳記等,向別人學習、借鑒一些成型的經驗或吸取某些教訓,並做到舉一反三,便可以在對話中運用自如。
(2)運用這種方法不必長篇大論,有時隻有一、兩句話便可以達到目的,也不用做任何總結,其精髓皆在你最後的辯論裏。
(3)運用機變圓場秀,必須與具體時境相吻合,不能生搬硬套某個成功的例子。一般說來,運用這種方法往往借助雙關、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所以它具有詼諧、幽默的特色。
清代恭忠親王有一次叫戲班人演武打戲。他忽發奇想,說:“你們到台下來打。”台下是石階,鋪滿錦石,一翻筋鬥,腰骨就要受傷。演員們瞻前顧後,不寒而栗。親王仍一股勁地催促,還命令手下取出銀兩作為賞錢,可演員們誰也不上前。此時,老資格的武打演員孫菊仙正站在親王身邊,審時度勢,他成竹在胸。於是,他笑嘻嘻地說:“你們好好打吧,打完了,王爺不但賞你們一人一個銀錁子,還要賞你們每人一貼傷膏藥呢!”恭忠王聽了,隻得幹笑幾聲作罷。
2、鑒言
孫菊仙用語言挽救了戲班子,足見其機智。他的方法也是很高明的,沒直接說破!“演員要受傷”,則是說:“恭忠親王賞每人一貼膏藥!”真是妙不言傳。
(九)暗渡秀
1、題解
在對話辯論中是指製作假象蒙騙對方,而達到的是另一種目的,這是一種“曲徑通幽”的方法。
2、技巧
(1)要製造假象,用以蒙騙對方,其假象要逼真,用以牽製對方的思維。
(2)“渡”要巧妙,因為其實這是一個過渡,要把自己的論點悄悄地滲入對方的思維領域,使其逐漸地明白你的真正目的,而最後又無法悔改。
(3)最後表明自己的觀點或真正目的時,可以不像其他論辯方法那樣明確、直接,可以委婉含蓄一點,甚至有時沒有必要說明,隻是意在不言中,讓對方自己去領會。
父親送兒子去寄宿學校,對老師說:“如果這孩子不守規矩,您就用鞭子好好教訓他吧,如果他和您鬧別扭,就請告訴我,我要親自揍他,他每星期會得到一先令的零花錢,如果他多花了,請告訴我,我就一個子兒也不給他了。”
顯然這一席話聽起來很粗暴,但它的真正效果卻是教師對孩子產生了強烈的憐愛。當父親冷冷地說:“傑克,再見!”孩子戰戰兢兢地回答:“爸爸,再見!”這時,老師覺得自己如果對孩子不客氣的話,簡直是太不近人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