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民主是一個學習的過程(1 / 1)

主持人李亞:鄒老師提到表達溝通渠道的重要,張先生也提到2011年台灣大選中我們更多感受到理性溫和的小清新。我自己感受到民主化過程對於公共精神的培養,民主化過程讓人民逐漸學會怎樣在公民社會中理性地參與進來。因為我們有一種認識,覺得在保障社會根本穩定的前提下,言論的表達是任何一個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而且也隻有這樣,在社會轉型期,在麵臨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時,才能更容易達成社會各界的相互理解和共識,我想請鄒老師結合剛才張先生的演講,對剛闡述的表達和溝通的重要性談一點感想。

鄒振東:我覺得表達是有各種層次的,我不僅強調公民社會的表達,還有所有的族群,包括官和民都要學會互相表達,老師和學生也要學會互相表達,它一定不是單方麵表達的過程。我一直強調在表達過程中要注重“輸入法”有沒有問題——我們僅僅提到表達,但是我說的話對方輸不進去,就有問題了。

所以我想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兩代人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如何表達。父母常常說“我說的話你就是不聽”,孩子說“我的意誌你們就是不理解”。所以很多情況下,很多利益的衝突、文化的陌生是溝通不暢的本質原因。所以我一直想探討,在表達方式中能否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悲劇。

張鐵誌:民主的確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能夠培養公民成長但是需要學習的過程。台灣有一點比較特別,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矛盾,就是台灣族群間的矛盾。由於曆史的關係,不同族群對蔣介石有不同的看法,當陳水扁將他的牌匾從中正堂拆下來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才是正義——他不就是個獨裁者麼,他殺了這麼多人,鎮壓了這麼多異議分子。但是對另外一個族群——外省族群來說,他們又覺得蔣介石是保衛他們的母親。所以大家對於曆史有不同的情感。

最重要的不是壓抑矛盾,而是讓這個矛盾可以被公開討論。所以我們過去也是一直鼓勵對話,但更重要的是聆聽。比如我是外省族群,我的閩南話可能比在座各位更差。1949年我們家從大陸來台。作為一個外省眷村長大的子弟,我也想理解本省人的情感——李登輝講的“台灣的悲哀”是什麼意思?“二二八事件”為什麼在台灣是這麼重要的一個圖騰和記號?這對我是非常陌生的。所以聆聽的過程非常重要,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希望推動不同族群間、藍綠陣營之間的對話。

張羽:剛剛張鐵誌先生說很多大陸人在台灣看到很多離譜的故事,我今天還想添加一個不但離譜而且離奇的故事。2010年2月到4月,我曾經在陽明山上住了兩個月。我永遠記得,我當時住在“中國文化大學”編者注:位於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陽明山的私立大學。的大專館,從3月份開始,每天淩晨三四點,我樓上的閣樓裏就開始乒乓不停地響。我當時猜測,體育係的男生可能比較勤奮,可能在晨練。突然有一天,當我打開窗的時候,我看到一群猴子,有20多隻。猴王對我嗬斥,當它看到有人開窗,趕緊將小猴攬到懷裏,然後對我嗬斥。

之後,猴子每天都在鍛煉。最後沒辦法我就去找了宿舍管理人員,他們的回答讓我覺得台灣人真的是很有素養。宿舍管理員對我說,不是猴子的錯,是我們人類侵占了它們的地盤,老師您搬走吧。所以他們把我安排到更小的房間。之後我就一直在擔心學校會不會采取措施,將附近很多年的樹木鋸掉,阻止猴子再進入大專館躲避冬天的寒冷。後來我發現,學校沒有采取措施,幾隻猴子在文大的電線杆上散步。這件事讓我對台灣人很敬重。

這是一個離奇的故事,其實我也在想,台灣的價值就是走在前麵,因為他們曾經騰飛過,並且帶著傷痛。剛剛張鐵誌先生也講到樂活和可持續,我們大陸在快速發展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像台灣一樣想一想,要疼惜腳下的土地,這可能也是台灣價值的所在。

2011年9月28號我接到一個台商的郵件,他祝我教師節快樂。我們的教師節是9月10號。我考證了一下為什麼是9月10號,原因有很多版本。後來我發現台灣的教師節很有道理,它是以孔子的誕辰日9月28日作為教師節,這個節日的設置很中國,我一直很期待,大陸未來是否也會將孔子的誕辰日作為教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