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台灣媒體迅速庸俗化、商業化、消費主義化(1 / 1)

張鐵誌:我一直不覺得台灣走在前麵,我真的覺得彼此的學習很重要。比如剛才說的台灣媒體的問題,台灣的媒體正在迅速庸俗化、商業化、消費主義化,而在大陸,從《南方周末》、《城市畫報》到很多其他雜誌的品質也讓我嚇呆了,這些有涵養的媒體是台灣做不出來的。我又碰到很多大陸媒體人,他們是非常理想主義的,20世紀80年代台灣衝撞體製時這種理想主義也在台灣出現過,現在反而消失了。在廈門,我看到一份名為《搜街》的雜誌,覺得很感動,台灣沒有這種城市文化雜誌。在很多方麵台灣也許走得太超前,當年對體製的衝撞導致理想主義不見了,但現在大陸還有。很多大陸的朋友跟我說你不了解大陸,說大陸的媒體糟糕死了,可能都是遠距離看比較美好吧。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彼此能夠有機會更多地學習和認識對方,這非常重要。

主持人李亞:剛剛你提到“感覺到一些失落”,根本原因是什麼?是一個社會中的商業化進程必然對文化造成侵蝕,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還是說在台灣有什麼因素造成這種失落?

張鐵誌: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也沒有很好的答案。舉個例子,比如鳳凰網有讀書頻道和文化頻道,台灣沒有,最大的就是雅虎奇摩。台灣媒體沒有書評版麵,大陸的報紙一個接一個增加書評版麵,這是一種現象。剛剛你問到為什麼,我不覺得這是商業化的必然,但美國和日本的情況就比台灣好,知識階層對文化的關注都比台灣好。所以並不是說經濟發達的社會就必然對文化不關注,我覺得不是這樣。

我初步認為,可能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被壓抑太久,90年代進入媒體化時代——台灣同時麵臨的是全球消費時代,比如全球化就是從90年代開始的——大量的國際資本流進來,台灣的媒體突然打開了。所以台灣的民主化和商業化是同時開展的,公共領域沒有建立起來,就被太多消費主義所侵蝕。比如說《蘋果周刊》和《壹周刊》進來後,台灣媒體迅速被八卦化。我覺得這有曆史的某種偶然性,但是當然不代表我們不能去改變這種趨勢,很多關注文化的台灣朋友都希望慢慢地重新建立起失落的傳統。

主持人李亞:鄒老師是資深電視人,有沒有覺得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被“娛樂致死”的概念引導了價值取向呢?

鄒振東:我一定是扮演一個“萬惡者”的角色,媒體是萬惡之源,當大家找不到答案的時候就是媒體害的。但我還是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我比較崇拜年輕人。我聽到非常多的論調就是今不如夕,比如說道德滑坡啊,文化喪失啊,青年人如何如何啊。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怪的現象,每一代都說下一代不太好,老一代人總說下一代人不成熟,一代一代的這樣下去。上一代都認為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但是最後都知道首先垮掉的是自己。

所以我一直持樂觀態度,包括“娛樂致死”。應該如何看待娛樂?我覺得娛樂其實很有好處。我舉一個例子,過去營養學家一直認為有一種東西叫“垃圾食品”,就是粗纖維,粗纖維的定義就是沒有營養也不被人體吸收的纖維,這是80年代主流營養學的主張。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體多了很多毛病,比如糖尿病、痛風、便秘,我們發現粗纖維是很好的東西,沒有營養的東西其實也是很好的東西。

我們看事物,經常評判它有沒有教育意義,常認為娛樂節目沒有教育意義,很無聊。後來我想,娛樂是否也是某種形式的“粗纖維”?比如台灣的郭台銘在大陸經營的富士康,有一段時間持續出現員工跳樓事件,當時我跟台灣的“綜藝教父”王偉忠聊天,我說我們給他們開個藥方吧。我們先寫下來不給對方看,然後一起拿出來,結果我們不約而同寫的是娛樂。據說富士康是半軍事化管理,新招聘的員工看到一個員工邁著正步走向食堂,大家就知道這是富士康出來的。他們沒有發泄的通道。現在很多社會病大家排解不了,前不久大學生自殺事件也是接連發生。所以我覺得“粗纖維”也未嚐不是一個好辦法,未必一定要很高調的說這個東西有沒有營養,它不過是幫你消化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