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亞:我最後提一個問題,在各位的印象中,台灣的大學生是怎樣的?請對他們做一個簡短描述:他們的關注或追求,特別是他們對於台灣政治問題的興趣度,以及對於我們提的理想主義這個詞是什麼心態。
張羽:我覺得台灣的學生特別愛提問題,政治傾向方麵我與他們探討的比較少,他們不會問一個文學老師政治問題,更多的是文化方麵的交流,比如兩岸的民俗,大學校園文化等。我覺得台灣學生比較熱衷社團文化,他們非常樂於展現自己。
主持人李亞:他們對就業,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生存問題會關注嗎?
張羽:這是與大陸比較像的一點,台灣大學生會比較關注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也會為了選擇好的職業而放棄自己的專業,這點兩岸比較相似。
鄒振東:我對台灣學生做了一次觀察。上次去台灣,遇到一群學生的初中畢業之旅——初三畢業的時候一定要到異地旅遊。我們都吃旅遊團餐。等他們吃完走了之後,我一桌一桌看他們吃剩的東西,什麼菜被他們吃掉了,什麼菜被剩下來。發現肉類全被吃掉了,蔬菜留了下來,這與我們孩子的口味差不多。我上次和韓寒一起吃飯也發現,他也是一瓶可樂,吃牛肉。兩岸的年輕人在飲食習慣上開始趨同,還有一個特點,都對政治淡化。
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要麼長著苦大仇深的臉,要麼長著憂國憂民的臉。我們搞過很多兩岸學生的派對活動,分不出哪些學生是大陸的,哪些是台灣的。特別是他們開派對的時候,一起跳舞,語言非常簡單,他們可以很快熟悉起來。老一代對這一代會有疑問,他們為什麼從不關心政治、不關心抗日?他們會覺得老一代非常操心,而且是瞎操心。這才是這一代的希望,他們沒有意識形態的包袱,你們覺得很嚴重的問題,他們覺得很輕鬆、很簡單。我也相信這一代長大以後,一定會更好地處理兩岸關係。我就是一個簡單幼稚的樂觀主義者。謝謝!
張鐵誌:我想其實不隻兩岸大學生一樣,其實全世界都是一樣。大學生還浮於主流的價值——成功地找個好工作,嫁一個好老公,娶一個好妻子,這是主流的價值。剛剛談到理想主義,我覺得兩岸有一個不太一樣的地方,台灣的理想主義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去選擇非主流的價值:去開民宿,回鄉下做農業,搞創作,賣T恤,開咖啡店,對抗主流價值的越來越多。大陸有另外的一種理想主義,台灣比較缺乏,就是對大問題的思考。
剛剛鄒老師說很多人越來越不關心政治,但是我看到還是有很多人蠻關心的。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青年人會思考台灣該往哪裏走,現在他們已經不管了,就是好好去做自己的事情。台灣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對於大陸某些知識青年來說,那些大問題還是會困擾他們,書店裏還是這類書暢銷。中國轉型的問題是很多中國人和熱愛知識的青年會比較關注的問題,我覺得台灣的理想主義與大陸的理想主義有蠻重要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