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天:講孔子,那是孔子的學說,那是曆史上的文獻,都是傳統的一部分。所以從這個方麵來說,文化和傳統是存在於一個民族千千萬萬人的日常實踐中的。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中國這30年來變得實在是太快了。我1978年到複旦大學,全班61個學生中,隻有一人有一台卡式放音機,而且擁有這台卡式放音機的同學還是一個高幹子弟;20年前我買的第一台電視機,黑白的;40年前我在農村天天拿著鋤頭,這種大概一千年前人們就在使用的工具。但是現在,我開著汽車到複旦大學來教書,這是我連做夢都沒想到過的事。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問題還在於我們如何去解讀變化、解讀這個世界。這30年來,從在你們身邊的你們的父母們、你們的親戚們的行為去看,包括從今天他們是如何做為的去看,也許你會有另外一種感歎。
假如說近30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跟傳統緊密相關,許許多多人才的出現跟傳統相關,那麼這就讓我們感受到,傳統在當今社會還是有力量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對傳統要有自信,這種自信也許可以被稱為文化的自信。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很好地理解傳統,同時也要把它看成是一代又一代人在日常生活實踐當中創造他們生存世界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會用一個詞,叫做“傳統的創造”。傳統的創造每天都在發生,傳統的創造是傳統當中變和不變的統一。
我也一直期待著我們的年輕朋友,不僅要對中國的傳統和文化有自信,還要善於從傳統中汲取智慧,通過我們的身體力行,把中國的傳統和文化打造得更堅實,更讓人羨慕。當然這使命本身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全球化、信息化和快速變化的世界,都對中國的傳統造成巨大的衝擊。從這個意義來講,我會說,中國這個民族,像一棵古老的大樹麵臨著大風大雨。我不知道這棵大樹能否變成枝葉繁茂的一棵大樹,是否能夠引領世界的民族自由,但我們需要讓這棵大樹深深地紮根於傳統的土地上。唯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充滿希望,才永遠充滿著活力和魅力。
主持人李亞:剛才張教授提到,翻開傳統的背麵,我們看到的是力量、自信、智慧和變化。我的一個理解就是,在30年之前的那段日子裏,傳統被無情地革命。演進到今天,傳統的價值在這種理想和智慧之後,是不是也有很多束縛?畢竟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在近代變成了落後的挨打對象。我們怎麼能夠更全麵地看待傳統的力量和智慧?先請教張教授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張樂天: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傳統被破壞得很厲害。破壞到什麼程度?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自己檢查。但這是問題的一個側麵。而且當時打擊傳統打擊得那麼厲害,但中國當年能夠保持穩定,社會能夠保持穩定,這恰恰跟傳統相關。我特別強調,傳統的智慧在於它讓我們關注人們傳統的日常生活當中的核心價值;傳統的智慧更在於我們的創造——能夠應對新的環境,做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