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別把脖子伸太長了(1 / 2)

你的決策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最低限度必須達到什麼目的?需要滿足什麼條件?——用科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所謂“邊界條件”。要使決策有成效,就需要使決策滿足邊界條件,必須足以達到目的。可別把脖子伸得太長了——小心被“喀嚓”了。

邊界條件了解得越精細、和越清楚,所作的決策就越能有成效,越能解決所須解決的問題。相反地,確定這些邊界條件時的任何缺失,不管所作決策看起來是怎樣韻傑出,都會使所作的決策失效。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低需求是什麼?”人們通常是通過這樣的詢問來探索邊界條件的。史洛安在1922年接任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時,估計也可能詢問過這樣的問題:“通過取消各分公司主管的獨立自主權的方法,能夠滿足我們公司的需要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他的問題的邊界條件,就是各個主要管理位置上都需要有才能的和負責任的經理,此外還需要有一個統一的中央管製。所以,根據他對邊界條件的了解,他的公司需要的是對組織結構問題的解決,而不是人事問題的協調,於是他就著手解決組織結構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尋找適當的邊界條件也不總是那麼容易的。即使是明智的人,在邊界條件問題上的意見也不會完全一致。

美國東北部大停電的那天早上,紐約市的大部分報紙都沒有出版,隻有《紐約時報》出版了。原因是在那天停電時,《紐約時報》的管理部門立即把報紙轉移到哈德遜河對岸新澤西州的紐華克印刷。當時的紐華克還沒有停電,而當地有一間很大的印刷廠。《紐約時報》平時發行上百萬份,但這次卻隻有不到半數的報紙到達讀者手裏。其中的原因相當有意思,據說正當報紙要印刷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有趣的小插曲:總編輯和他的助手們發生了爭論。爭論的問題隻是將一個在行末的英文詞如何按音節分開。總編輯認為《紐約時報》在美國樹立了拚寫英文的標準,因此不能允許有任何文法上的錯誤。據說這一爭論花費了48分鍾,正好是實際印刷時間的一半。

我不敢保證這故事是真實的,假定它是真實的,人們會奇怪報紙的管理部門對這個決定是怎樣想的。但是毫無疑問總編輯當時的決定卻是對的,因為時報的規定給了他基本的設想和目標。他的邊界條件,不是時報每天應發行的份數,而是時報作為英語語法榜樣和權威所應有的準確無誤。

有成效的管理者明白,不能滿足邊界條件的決策,是一項無效的和不適當的決策。一項不符邊界條件的決策,有時比一項符合“錯誤的邊界條件”的決策還要糟。當然,兩者都是錯誤的決策,但是,邊界條件錯了,還可能有修補的餘地,還可能成為一項有效的決策。但是從那些不符合邊界條件規範的決策中,我們會什麼都得不到,而隻能增加困難。

事實上,我們需要清楚地考慮邊界條件,這樣就可以知道一項決策何時必須拋棄。有兩個著名的實例可以說明這個道理。一個是邊界條件含糊不明的決策;另一個是邊界條件相當清楚,所以決策人能夠立刻作出判斷,並以新的決策來代替不合時宜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