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一三位摯友(2 / 3)

美國的格蘭特將軍不是很有威望和才能嗎?他在海戰時,曾經征服了對手李將軍,獲得極大的勝利,並因此成為美國總統。可是,你們相信嗎?當他和操持金融界的華爾街來往時,就顯得非常愚蠢。他晚年時曾聽信兩個騙子的謊言,去參與金融界活動,而這些壞痞們利用他的名聲在外招搖撞騙,結果騙了他一千六百萬元巨款。雖然格蘭特是毫不知情的受害者,但他把名譽看得比金錢更重要,所以隻好負責賠償這筆損失。他的田園、在紐約和費城的建築物,甚至國家賜給他最高榮譽的獎牌和刀劍,也一並變賣了償還債務。結果,他成了一個窮人,連一塊錢也沒有了。而且禍不單行,他又患了很嚴重的毒瘤。

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若隻拿9%,則會使買賣滾滾而來。

——李嘉誠他自知不久去世,並深知自己死後老妻的生活一定也成問題,於是決定口述一部回憶錄。將近完稿的時候,毒瘤已擴展至他的喉部。使他再也不能說話。他隻好忍痛用鉛筆將全書寫完。最後一章,他僅花了三天的時間便寫成。馬克·吐溫將這本書付印出版,付給格蘭特夫人五十萬元的稿費。

此外,像之外費伯斯特這麼偉大的人,竟也不小心地收受了一張不兌現的支票,而與人在法院打官司。

名小說《魏克費爾特牧師傳》的作者奧利渥高爾司密斯,也曾因欠租而被逮捕。

巴爾紮克不是法國極有名望的小說家嗎?可是他因為欠債太多,每次聽到門鈴響時,總是不敢出去開門。

林肯不是世界大偉人嗎?但青年時代的林肯,曾經在雜貨店當店員,並和一個酒徒做朋友,後來那間雜貨店不幸倒閉,酒徒也死去,所有的債務人都向林肯追討。如果林肯那時想遠走高飛,並不是件多困難的事,所有的債務也就可以不還了。但這種事當然不是大丈夫林肯願意做的,他決意自己負擔債務,經過了十一年的掙紮,他不但把全部的欠債還清,還付了利息。

後來林肯做了總統,因為為政清廉,又欠下了不少債務,等到林肯被刺,林肯夫人也曾為債務所迫,把她所有的珍寶、皮貨、衣裝等賣完償付。等到離開了白宮之後,因為急需用錢,竟把她丈夫林肯的一件繡有親筆簽字的襯衫也賣了。

再說惠斯勒,他是美國藝術界中著名的人物,但也曾為債務所迫,四處向朋友借錢,並把自己的作品都典賣出去了;結果舊債未清而新債又來,隻好聽憑債主們將屋內的東西任意取去。每當一位債主在他家裏抱走一張床或是一張椅子時,他就在地板上畫一張床或一張椅子。

一百多年前,英國的社會改革事宜,都由布羅麥爾掌理得井井有條,但有誰知道他竟不會管理自己的銀行存款賬目。他曾經教威爾斯太子應該如何修飾衣裝,卻不能教導自己應該如何不用人扶著就可以下車下馬。當英國郡長率領隨從兵士衝破他家大門擒捉他時,他不知設法逃脫,卻拚命躲進衣櫃裏,終於被擒,而被送進監牢——因為他也欠了債。

布羅麥爾從監牢裏出來後,已成了一個窮人,窮得隻能穿破舊的衣服。但他過去對於衣飾非常講究,曾是世界衣飾講究者的典型,曾竭力指責過衣裝不整齊的人。沒想到自己也有穿破舊衣服出外的一天,看見他的人莫不大笑嘲諷他,甚至辱罵他。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一個最聰明的人,但往往窮得吃不飽;當他臨死時,仍然記得自己曾向人家借過一隻雄雞還沒歸還,所以臨終的遺言之一,便是要求一位最親近的朋友,代為歸還雞債。

這麼說來,欠債就不能算是恥辱了,唯有欠債而希望他人幫忙償還的,那才是奇恥大辱。所以我們應該效法馬克吐溫,不依靠他人.以自己的力量償還自己的債。

對債務的這種認識,體現了卡耐基個人的道德品質。他本人也是按照這些名人的做法對待債務問題的。

有一年,卡耐基和一位朋友旅行到德國南部一個小城。當他們經過一家雜貨店的時候,他的朋友忽然停住腳步,指著摟上一間小房子說:“你知道嗎?這間簡陋的小樓,就是大數學家愛因斯坦誕生的地方。”

一切商業交易中,信用第一。

——[英]狄更斯那天下午,卡耐基訪問了愛因斯坦的叔父,但結果很失望,他並沒有告訴卡耐基愛因斯坦有任何不同於常人的才能。相反,他極興奮地對卡耐基講述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愚蠢,舉止遲鈍又怕羞,連說話也支支吾吾,他的父母憂慮他的智能不及平常人,學校裏的教師也對他搖頭表示絕望,叫他“笨蛋”,認為沒法教育。可是誰又想得到這麼一個奇笨無比的孩子,竟被全世界公認為當代傑出的聰明偉人、古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呢?

翻遍了人類史冊,像愛因斯坦這樣“平地一聲雷”般著名於世界的,確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最值得驚異的是,以一個“數學教授”的地位,竟能如此“走紅”,成為全球報章刊物的重要資料;以“科學家”身份,竟能像拳王喬路易般名聞遐爾;說出來誰會相信呢?但事實上又不得不信!可是,還有令人驚奇的事。愛因斯坦的名字雖早已“紅得發紫”,可他自己竟然“還不知道”,直到後來他才突然“發覺”了。在答複新聞記者的詢問時,他還是說“成名”得連他自己都“莫名奇妙”。

當我們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時,至少可以領悟到這位大數學家“古怪”思想的一部分。可是對愛因斯坦來說,沒有一件事物可使他過分“喜愛”,而且他也不過分“憎惡”那一件事物。大多數人所急切追求的名聲、富貴或奢華,他都看得非常輕淡。據說有一次,某艘輪船的船長為了優待愛因斯坦,特地讓出全船最精美的房間等侯他,誰想到竟被他嚴詞拒絕了。他不願意接受這種特別優待,而情願睡在最下等的艙裏。

德國當局為表示對於愛因斯坦的厚愛和欽敬,在他五十誕辰時,特地為他在普斯丹城建造了一座半身銅像,還贈送他一所精致的住宅和一艘小遊艇。

不過,愛因斯坦的遭遇真是不幸極了,亡命在國外,有一段時間住在比利時。他的財產全被充公,他的家門上了鎖,還有一位警探每夜睡在他的床邊,隻因為他是猶太人。

當他接受美國紐約普林斯頓大學聘請前往講學時,為了避免新聞記者訪問的麻煩,預先囑咐他的朋友在船尚未到岸以前,秘密地用駁船接走再換汽車到學校。雖然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學說的書籍至少出版了九百冊以上,但據愛因斯坦自己說,能夠真正了解他的“相對論”的,卻隻有十二人。

愛因斯坦曾用這麼簡單的例子解釋“相對論”:一個美麗的姑娘伴你對坐一小時,可是你會覺得好像隻有一分鍾的短暫;要是你在火爐上坐上一分鍾呢?你會覺得像有一小時那麼久了。初聽起來,好像很對,那就是相對性。其實,讓我們實驗一次就明白了,誰都願意和美人對坐,而不願意坐在火爐上。

愛因斯坦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一任太太還替他生了兩個很聰明的孩子。

最有趣的是,愛因斯坦夫人卻不懂他的“相對論”;不過,她懂得應該怎樣做太太,應該如何侍奉她丈夫。

比如,當她邀請朋友在家聚會時,她請求她丈夫也參與她們的盛會,但愛因斯坦往往會粗聲粗氣地回答:“不!我不能去,我不能忍受這樣的騷擾,使我不能安心工作。我要立刻離開此地。”

這時,愛因斯坦太太就會耐心地等待他發怒完畢,再用幾句好話使他服服帖帖地跟她下樓參與她們的聚會。他呢,也可因此得到一些最舒適的休息。

據愛因斯坦太太說:她丈夫在思想上是極願遵守秩序的,但在日常生活上,他倒願意“隨便”而不願受拘束,要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喜歡何時做就何時做。他替自己立下了兩條規則:一條是,無論什麼規則都不要;另一條是,不為任何人的意見所支配。

人生隻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

——[美]約翰·洛克菲勒愛因斯坦的日常生活非常簡單,他平常總是穿著一套不整齊的舊衣服,不常戴帽子,在浴室裏常吹著口哨或哼著歌。他雖然打算解決繁複的“宇宙之謎”,但他認為不能將人生的享用弄得過分的複雜,所以,他在洗澡後刮胡子時,不用刮麵肥皂而用洗澡肥皂。他認為用兩種肥皂真是浪費。

愛因斯坦確實是一個極會享受快樂的人。他的快樂主張,便是一種很好的哲學,也許還勝過他那有名的“相對論”。因為他的快樂,不需要從任何人身上取得好處,他看輕金錢名聲或禮讚。可是他知道,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樂,在小提琴上或劃船上也可以尋求到快樂——愛因斯坦的小提琴,確實占據了他生命史上重要的一環,什麼事能再比小提琴更使他感興趣呢?

愛因斯坦的軼事還很多。有一天,他在柏林公共汽車上和賣票的人爭執起來,因為他以為零錢找錯了。等到賣票的把錢重數了一遣後,知道錯的是愛因斯坦,於是又把零錢交還他,並說了一句嘲諷的幽默話:“這一次的錯誤是因為先生您不會算賬。”

卡耐基津津樂道於愛因斯坦的快樂生活,似乎是想告訴人們,盡管人生多有挫折,但我們為什麼不努力地讓自己活得快樂一些呢?尋求快樂的生活本來就是人的追求。

卡耐基說他覺得很榮幸,竟能和一位對我們日常生活有極大貢獻的偉人相見,並且談了一個小時的話。此人使我們隻用七分之一秒的時間,就可以和各地交換消息,也可以使我們坐在家裏,從收音機中靜聽總統在白宮的演說,或著名樂隊演奏動人的音樂。這位偉人就是發明無線電的馬可尼。

誰都知道馬可尼是意大利人,因為馬可尼的父親是意大利人。不過,馬可尼卻有淡色的頭發和藍色的眼睛,並能說很流利的英語,雖然略帶一點倫敦土音;總之,他看起來倒像個英國人。馬可尼的母親是生長在倫敦的愛爾蘭人,所以馬可尼也帶有愛爾蘭人的色彩。他的右眼因撞車而成了殘疾,但他卻隻在左眼上戴一片英國式的單眼鏡。

卡耐基和這位偉人一見麵,就覺得他溫柔可親,說話誠懇,態度謙遜,幾乎使他懷疑自己不是坐在一位世界偉人的麵前。卡耐基回憶道: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曾讀過一段意大利發明無線電報的消息,直到有一天,我和羅維爾·湯瑪斯在倫敦一家飯店中,才初次看見了這種新奇的機器,叫做什麼無線電收聲機;誰知創造這奇跡的偉人,現在就坐在我麵前,真是恍然如夢。

卡耐基說,我們的談話是這樣開始的,我先請問他怎麼會對無線電的研究發生興趣?他繞了個大圈子回答我。起初說他是個年輕人,願意找一種可以使他有機會環遊世界的工作。接著他告訴我,他時常伴著母親一塊兒旅行,從意大利到倫敦去省親探友。每一次途經法境,看到披上厚冰的高山,或者波濤洶湧的大河、富有詩意的田園,就更增加了他對於旅行的興趣。最後,他告訴我,為了繼續努力研究無線電的緣故,他或許有機會到更遠的地方去旅行。他不願意被關在房間內工作,他的工作差不多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他說他已經橫渡大西洋八十七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