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性格類型千奇百怪。有一種人專愛唱反調,當我們說左時,他會說右,當我們附和他說右時,他偏又說左。就算不至於如此偏激,但也有人總會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立場或自己的意見,明明是狹隘的意見,卻拒絕接受他人的意見。也有人固執地認定隻有自己的作法和想法才是天底下最正確的方法。當然也有掩藏自己心底的企圖而試探對方心意,不惜唯唯諾諾、迎合對方口氣、一探虛實的人。
“啊,要是當時不說那句話就好了。”像這樣事後才歎悔的人,大都是無視於對方的立場,硬要堅持自我意見所引起的。
人類共同的心理,就是極端厭惡自己的思想被他人所誤解。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人們極力想多說話,以期望別人對自己有最正確的評價。可是往往在多說的時候,許多的話就成為廢話或妄言。
孤獨,一種情緒癌症
有人說,“文化人”的知識、思想、精神比其他人高深,因而常常有一種比其他人心理更強烈的病症--孤獨。其實,在實際生活中,什麼類型的人都免不了會感到孤獨,這是人類的自然本性。
極度的孤獨或長期的孤獨,使自己與別人遠離隔絕,這樣就可能致人於失敗的境地。所以,遠離真實生活的人,將自己與生活的基本接觸完全隔開,是非常可怕的。
而生活中,一些朋友不經意的忠言,很可能將一個孤獨的無助者,從無盡的黑夜帶到光明的陽光之下。
別人的意見,有時很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羅斯一直想成為一名心理學家,可在高中畢業不久,他的父親得了重病,他的母親由於要照顧弟弟妹妹,隻能花部分時間出去工作,而父親的傷殘補助也是微乎其微,所以他必須放棄上大學的夢想。可年近成熟的他,依然眷戀著大學,並為自己難以完成大學之夢而終日意誌消沉。
他的好朋友貝特絲,聽到消息後急忙來看望他。他推心置腹地跟朋友講到自己的難言之隱:“我真的願意學習某些大學課程,但我要想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路途是如此遙遠。首先,我得在大學文科熬四年,然後在研究生院再熬兩年多。貝特絲,因為我隻能在晚上去上課,我要到80歲才能取得碩士學位”。
貝特絲說:“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的總目標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標,最終將可能實現自己的願望。你完全可以忘記時間的因素,而集中考慮在每一學期裏你將要選修的一兩門課程。”
把總目標分解成若幹初級目標,然後又把這些初級目標分解成一些易於實現的小段落。這時,你就可以為實現自己的初級目標采取第一個行動了。
後來,羅斯在朋友的鼓勵下,形成了“實幹”的習慣,他把一個成功建立在另一個成功之上,比自己所想象的更快、更容易地實現了目標。
其實,最初的羅斯是患上了孤獨症。而孤獨的人時常製造惡性循環,因為他感到自己的孤立、無援助、絕望,他切斷了自我發現的途徑,使自己脫離了與人相處的社交活動中。
大家一起享受,一起做事,可以幫助我們忘掉自己。在興奮的時候,我們對事情產生了興趣,而不會再繼續自己的虛偽和做作。在認識別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不需要掩飾自己,這樣自己反而會消除孤立感並且覺得更自然。我們越是這樣做,越能夠遠離虛假和偽裝,越覺得自己是原來的自己,從而感到更加自然。
孤獨,看似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但因此也切斷了與人接觸,尤其是感情交流的渠道。確切地說,孤獨應該是為了保護理想中的自己不被受害、受辱的一種方法。孤獨的人害怕別人,但又時常抱怨沒有人跟他結伴。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這種悲觀的態度使他不經意地用孤獨的方式來處理事情。他要別人來找他、要別人采取第一步行動。要別人知道來找他,知道他的抱負,卻不認為自己應該主動對社會有所貢獻。不要顧慮自己的情緒,而要強迫自己加入人群。剛剛加入別人的圈子,也許會覺得有些“冷”,但是隻要持續下去就能發現自己的感覺會熱起來,而且會心情愉快。培養社交的技巧,可以增添他人的快樂,如跳舞、打橋牌、彈鋼琴、打網球、聊天等。
一個心理學公理告訴我們:經常暴露在懼怕的事物下,可以免於懼怕。孤獨的人要是常常強迫自己與別人建立社交關係,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建立社交關係,他會漸漸地覺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友善的,而且發現自己也是受人歡迎的。他的害羞、膽怯會慢慢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別人麵前也會感到更加泰然自若。
珍惜每一刻
時間並不可能像金錢一樣讓我們隨意貯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我們所使用的隻有被給予的那一瞬間。也就是今日和現在。假如我們不充分利用今日而讓時間白白虛度,那麼它將一去不複返。所謂“今日”,正是“昨日”計劃中的“明日”,這個寶貴的“今日”,不久將消失在遙遠的彼方。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得以生存的隻有現在--過去早已消失,而未來尚未來臨。昨天,是一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兌現的期票;隻有今天,才是現金,有流通性的價值之物。
要學會在現時中生活。“現時”,它強調的是“現在”這一時間概念,現時生活是你真正生活的關鍵所在。細想一下,除了“現在”,我們永遠不能生活在任何其他時刻,你所能把握的隻有現在的時光.其實未來也隻不過是一種即將到來的“現在”。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未來到來之前,你是無法生活於未來之中的。然而,我們的文化傳統總是降低現時的重要性,我們常聽人們如此言談:“為將來而積蓄”;“要考慮後果”;“不要過於注重享樂”;“想想今後”;“為退休做準備”等等。
現實生活中,回避現在幾乎成為一種流行性疾病。社會環境總是要求人們為將來而犧牲現在。根據邏輯推理,采取這種態度就意味著不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遠回避幸福。因為將來那一時刻一旦到來,也就成為現時,而我們到那時又必須利用那一現時為將來做準備。這樣,幸福總是明日複明日,永遠可望而不可及。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出身寒微,卻因不斷努力而聞名於世。他在青壯年時就對昆蟲產生興趣,為了深入研究,他傾盡心血,即使一分一秒也不浪費,最終創作完成了《昆蟲學》。
他曾經說過:“忙得連一分鍾休息時間都沒有,對我來說才是最幸福的事。工作就是我最重要的生活意義。”
沒有充分把握自己的現時時光,沒有讓自己在現時中很好地得到享受,是人生的悲劇。現時,是一種難以捉摸而又與你形影不離的時光,如果你完全沉浸其中,便可得到一種美好的享受。因此.你應該充分享受現時的每分每秒,而不必去考慮已過去的往日和即將到來的明天。抓住現在的時光,這是你能夠有所作為的唯一時刻。不要忘記,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現實的最為常見的方法。
回避現時往往導致對未來的理想化。你可能會想象自己在今後生活中的某一時刻,會發生一個奇跡般的轉變,你一下子變得事事如意、幸福無比、財富無限。或者期望自己在完成某一特別業績--如大學畢業、結婚、有了孩子或職務晉升之後,你將重新獲得一種新的生活。然而,當那一刻真正到來時,你卻並末獲得自己原先想象的幸福,甚至會有些令人失望。
未來永遠沒有你所想象的那麼美好,好詩如畫,它也隻是一種切切實實的“現時”。為什麼許多年輕人婚後不久就哀歎生活與婚姻的不幸,就是因為他們曾經將婚姻和未來幻想得過於幸福和美滿,而當這一切真正到來,當他們置身於現時生活之中時,他們不願意麵對這一現實。
當然,如果生活中的某些方麵並沒有達到你原先的期望值,你總可以通過對未來的再一次理想化而將自己從低沉的情緒中解脫出來。但千萬不要讓這種惡性循環成為你的一種固定生活模式。立即采取一些現時生活的措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美國著名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在《大使們》一書中寫道:
“盡情地生活吧,否則,就是一個錯誤。你具體做什麼都關係不大,關鍵是你要生活。假如沒有生命,你還有什麼呢?……失去的就永遠失去了,這是毫無疑義的……”
如果你也像托爾斯泰書中的伊凡·伊裏奇那樣回顧自己的一生,你將發現自己很少會因為做了某事而感到遺憾。
“如果到目前為止我的整個生活都是錯誤的,那該怎麼辦?他忽然意識到以前在他看來完全不可能的事也許的確是真的,--他也許真的沒有按照他本應做的那樣去生活。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以前那些難以察覺的念頭--盡管出現之後便隨即被打消--或許才是的,而其他一切則是虛假的。他的職業義務、他的生活以及家庭的整個安排,還有他的一切社會利益和表麵利益,也許完全都是虛無的,他一直在自己為所有這一切進行著辯解,然而現在,他驀然感到自己的辯解是蒼白無力的,沒有什麼值得辯解的……”
對現在的時光給予足夠的珍惜,充分利用現在的時光,不要放過一分一秒。否則,如果你以自我挫敗的方式度過現在的時光,就無異於與這一現時永遠地失之交臂。
忙裏偷閑
有效地調整和使用自己的精力,可以保證你有資格向成功邁步。
不要忘記消除你的疲勞,因為疲勞容易使人產生憂慮,或者至少會使你較容易憂慮,這對發現自己的強項十分不利。任何一個醫生都會告訴你,疲勞會降低身體對一般感冒和疾病的抵抗力;而疲勞也同樣會降低你對憂慮和恐懼等等感覺的抵抗力,所以防止疲勞也是在防止憂慮。
艾德蒙·雅各布森醫生對此認識非常清楚。雅各布森醫生是芝加哥大學心理實驗室的主任,他非常強調驅除緊張情緒的重要性,為此,他寫過兩本書《你必須放鬆緊張情緒》和《消除緊張》,教人們如何放鬆緊張情緒。他花過好多年的時間,主持研究放鬆緊張情緒的方法在醫療上的用途。他認為:“任何一種精神和情緒上的緊張狀態,在完全放鬆之後就不可能再存在了。”這也就是說,你如果能放鬆自己緊張的情緒,憂慮就不可能繼續糾纏你。
防止疲勞和憂慮的規則,第一條就是:經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人很容易變得疲勞,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美國陸軍曾經進行過多次實驗,證明即使是年輕人,如果不帶背包,每小時休息10分鍾,他們行軍的速度也會加快。
事實上,你的心髒也是這樣勞逸結合的。你從心髒每天流向全身的血液,足夠裝滿一節油罐車皮;每24個小時所供應的能量,也足夠用鏟子把20噸的煤鏟上一個3英尺高的平台所需的能量。你的心髒能完成這麼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量,而且能夠持續50、70甚至90年之久。你的心髒之所以能夠承受這麼大的工作量,哈佛醫院的沃爾特·加農博士解釋道:“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人的心髒整天不停地在跳動著。其實,在每一次收縮之後,它有完全靜止的一段時間。當心髒按正常速度每分鍾跳動70次的時候,一天24小時裏實際的工作時間隻有9小時,也就是說,心髒每天有15個小時是在休息。”
在二戰期間,丘吉爾要每天花16個小時去處理自己的手頭工作。其秘訣就在於,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舉行很重要的會議。吃過午飯以後,再上床睡一個小時。到了晚上,在8點鍾吃晚飯以前,他要再上床去睡兩個小時。他並不是要消除疲勞,而是他已將疲勞防範於未然。因為經常休息,所以,他可以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後,精神依然飽滿旺盛。
約翰·洛克菲勒有兩個紀錄著實令人吃驚:他賺到當時全世界為數最多的財富,而且活到了98歲。他之所以做到這兩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休息。他每天中午在辦公室裏要睡半個小時午覺,在睡午覺的時候,哪怕是美國總統打來的電話,他都會置之不顧。
留得青山在
疲倦的心態對於個人潛能的發揮是不利的,這對一個人的成功是極其有害的。在《為什麼要疲倦》一書裏,丹尼爾說:“休息並不是絕對什麼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補。”在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裏,就能有很強的修補能力,即使隻打五分鍾的瞌睡,也可以有效地緩解疲勞。棒球名將康尼·麥克說:“每次出賽之前如果他不睡一個午覺的話,到第五局就有筋疲力盡的感覺;可是如果睡午覺的話,哪怕隻睡5分鍾,就可以毫不疲勞地賽完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