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根肋骨 緩解壓力的能力(1 / 3)

赫本在一次演出前,聽說美國總統將要到現場觀看,他因之而感覺到特別緊張,以至於雙腳都無法移動。他的老板看到這種情況後,機靈一動告訴他,總統因為臨時有事而不能到場觀看。當赫本聽到這個消息後,一下變得輕鬆起來,演出非常出色,並因之而名聲大振。

男人步入成人後,生活與工作的壓力就會紛至遝來,養家糊口、鄰居高消費、同事提前晉升、事業上別人領先一步……無一不給自己一種無形的壓力。

一個懂得生活、懂得如何緩解自己壓力的人,不會讓自己被壓力壓垮,更不會讓自己陷入痛苦與不幸的泥沼中,而是會將壓力視為人生拚搏的動力,利用壓力去獲取人生的幸福與快樂。

其實,每個人都會麵對壓力,所不同的隻是如何麵對壓力。西方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同是一件事,想開了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

因此,一個人能否快樂地生活,不在於他受到多大的壓力,而在於他怎樣去對待壓力。也就是說人們擁有怎樣的生活,完全取決於他怎樣對待生活。

客觀地麵對壓力

工作和個人生活中的問題和壓力客觀存在,尤其是在今天動蕩不定的商業環境中,人們更是如此。怎樣去認識自己所麵臨的壓力和挫折,對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其中包括那些傑出優秀的成功者。

任何人,在特定的時候都會遇到一些特定的問題。要想生活得幸福快樂,就必須認識這些問題,嚴肅地對待這些問題,並且盡力排除這些問題。盡管有些問題並不能一次性解決。

現實生活中遍布著困難和壓力。有些困難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其中有些被解決,有些自然消失。但每天都會有一些事情發生,每天出現新可能與新壓力也是事實。

壓力不是今日才有的話題。早在19世紀,美國醫師華爾德就已經有著作論述當代生活的壓力。他形容壓力足以讓人“神經耗竭”。

美好的過去並非真的那麼美好。事實上,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憂慮,類似於不知名無法治愈的疾病,或是天降饑荒,或是戰亂之苦。至於我們這一代人,大家擔憂的莫過於自己的事業和生活。

壓力研究領域的先驅美國的塞利博士寫道:“了解壓力絕非為了逃避壓力,逃避壓力就跟逃避食物、運動或者愛情一樣的不合理。”

認識壓力的本質,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旦了解壓力,它就不會那麼可怕,也就比較容易將它排除。

美國的壓力管理大師保羅·高柏瑞博士認為,“壓力”是一種認知,是人們在某種情況下,超出了個人能力所能應付的範圍。其關鍵點在於“認知”這兩個字,我們常常認為壓力是外來的,一旦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認為那是壓力。其實,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於我們自己,是我們對壓力源的反應。因此,我們認識壓力就應該先從自己的內心認識開始。

有位書生忽然對佛教產生了興趣,便決定去寺廟學習入定。可是每當入定不久,就感到有隻大蜘蛛出來騷擾他。書生施盡所能也無法改變,隻得請教老和尚。老和尚建議他下次入定時,拿支筆在手裏,如果大蜘蛛再出來搗亂,就在它的肚皮上畫個圈,看看是什麼妖怪。

遵循老和尚的話,書生準備了一支筆。一次入定時,大蜘蛛果然又出現了。書生迅速拿起筆來在蜘蛛的肚皮上畫了個圈圈。剛一畫好,大蜘蛛就沒了蹤影。沒有了騷擾,書生便安然入定,再無困擾。

書生出定一看,原來畫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個圈記,赫然出現在自己的肚臍眼周圍。書生明白了,入定時的那個破壞分子大蜘蛛,不是來自外界,而是發於自身思想上的心猿意馬。

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某些事件可能直接導致壓力。但是,我們的絕大部分壓力來自於自己。自我產生的壓力並非來自於工作等外部事件,而是通過你看待和理解那些事件的方式產生的。

壓力存在於觀看者的眼中,並非存在於事物本身。它是一個內在的東西,它在你的雙耳之間--你的思維中產生。壓力的真正原因在於你如何看待和思考事物。壓力是你自我的產物! 你認為它有壓力,它就是壓力,認為它沒有壓力,它就不會成為壓力。

辨別壓力的來源

任何事情,不管是過去的一件事或是將來會發生的事,隻要細致思考一下,你就能感覺到它的壓力,僅僅是你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看法,就可能使你非常苦惱。這意味著任何一種思想都可能給你帶來壓力,我們經常遇到的壓力一般來自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來源於對人對事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地期望是造成過度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倘若不斷地對自己期望過高,我們就會過分費力地驅使自己,就會永遠對結果失望。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常常與上述的角色不明確和角色矛盾有關。因為不清楚別人對他的期望是什麼,或因職業的一方麵與另一方麵經常衝突,人們常常會陷入“應該”做什麼的感情困惑之中。

“我應該研究這個領域,也應該涉足那個領域”,“我應該能在自己角色的這個方麵和那個方麵發揮有效作用”,“我應該能公正地對待A先生和B先生”。 這種不現實的結果就是對自己的表現永遠不滿意,永遠不會從已經完成的工作中獲得輕鬆之感。由於認識不到工作的局限性,因而缺乏準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功或努力,最終妨礙自己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二種情況,來源於職員之間的上下級觀念。如果與自己的上司關係不和,就可能造成心理壓力。因為這些上司能夠切實地影響到我們的物質生活,能夠控製我們的職務和工作權限,並給予或撤消對我們的提升,對於我們能否成功地申請其他工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毫無疑問,一個沒有同情心的老板可以主宰我們職業生活的許多方麵。老板一貫不給予我們應有的讚譽,使我們感到被輕視,挫傷了對工作的熱情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老板或不斷找岔子批評人,或不能授權,習慣性地插手我們的工作,從不賦予我們作決定的權力,損傷了我們的創造性和熱情,使我們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強迫我們接受大人管孩子的老規矩,讓我們覺得自己永遠也不能從“敵意“的監視中解脫出來。

第三種情況,來源於同事之間的相互競爭。大多數單位的同事之間存在衝突,為了地位、為了保護勢力範圍或增加更多的特權機會不遺餘力地競爭。於是,本來可以在工作中求得許多一致的人,卻日複一日地做著無謂的內耗。置身於一個充滿了指責與反指責、否定與反否定的氛圍中,極少有人能自認不如,最終使工作一落千丈。

第四種情況,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壓力比其他任何壓力都大,護士和醫生們不得不眼看著自己依戀的病人死去;社會工作者不得不做出可能導致拆散家庭的令人痛苦的決定;或不得不努力對那些喪失同情心的人抱同情態度;教師不得不對所有的學生公平對待;經理不得不做出影響他人職業生涯與生活的決定。

第五種情況,來源於家庭生活。家庭壓力與工作壓力一樣,同樣造成人們的生活困難。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家庭壓力,不僅因為它壓製人性,而且還因為一個沒有壓力、充滿支持的家庭生活對自己的發展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持。

圍繞著家庭生活,自己的伴侶、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經濟問題等都可能給自己造成壓力。來自伴侶和孩子的壓力主要是性格或興趣方麵的衝突造成的(雖然伴侶或孩子的疾病和傷殘也起一定作用)。由於家庭安排而帶來的壓力,常常與伴侶和孩子有關,通常是家庭瑣事過多而時間又過少的結果。

壓力的來源是多方麵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不被外界因素所困擾。

心平氣和地對待壓力

既然壓力是客觀存在的,所以逃避壓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不妨選擇和壓力相處,做一個有心人,去克服和解決人生所必須麵臨的問題。

傑吉今年32歲,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行銷部主管。他結婚已有10年,育有兩子。他常以“半個廢人”形容自己,其實他根本沒有任何不健康的問題,隻是工作壓力太大。

他每年夏天都與家人一起到鄉間度假,因此,當他快被老板逼瘋的時候,總是想起那種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他這麼想就試著這麼做,他還曾認真地跟他的老婆商量,能否改變目前這種緊張的生活狀態。在獲得首肯後,他真的放棄了眼前的高薪工作,跑到鄉下去當農夫。於是,他買下一個幽靜的花園,準備從頭學習育花。

開初他這個新科花農還做得有聲有色,有模有樣,但很快他就發現,這裏真不是人住的地方。荒涼的景象,猶如到了西伯利亞;他的老婆根本不可能和這裏的鄉下人打成一片,小孩每天上下學也得辛苦地跑很遠的路。

他知道打錯算盤了,隻是沒料到結局會這麼慘。當主管確實很累,不過當農民也輕鬆不到哪裏去,搞不好還更累。

還有就是,他和他的老婆向來都是社交圈內的人,如今要找鄰居抬杠都得跑到幾裏外的地方;而在這僻靜的鄉村,也不可能有什麼電影院、KTV之類的娛樂。唯一的選擇就是睡覺,因為他每天都感覺快要累死了。

一年之後,他們隻好搬回城裏。他自稱“老了10歲”,改行不但沒有找到快樂,連老本都砸了進去。更可笑的是,他當了20多年的上班族身體都很好,在鄉下窩了一年後反而累出一身病來,這真是他始料未及之事。

每年總有數百萬的人們基於退休或其他考慮,不得不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也想趁這個機會讓自己“解脫”。這是好事,但問題是一般人往往隻想到可以借此擺脫舊的包袱,卻沒想到該怎麼去適應新的壓力。

有些人麵對壓力都急於擺脫,但所換來的卻隻是一道道新的考驗。更糟的是他們曉得怎麼去處理老問題,卻不知道該如何麵對新局麵。

人們普遍有種傾向:要在壓力下才能存活,不過必須是所熟悉的壓力。當他們被炒魷魚時,身心馬上就會出現不適的現象;而隨著失業率的節節攀升,各大診所都是人滿為患。醫師往往發現,這些人不管是哪裏痛,其實都是“心病”所引起的,而不是因為經濟壓力。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377個被老板“炒魷魚”的人接受調查,他們在被“炒”之前身體狀況一切正常,被“炒魷魚”還不到兩周就渾身疼痛。在日日噩夢之後,有許多人竟然得了慢性病。到了調查接近尾聲時,竟然有超過三成的受訪者得了心髒病!

這當然不是在嚇唬你說應該要“從一而終”,絕不可輕易嚐試新的生活形態。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並不可取,而且也不是每個人的適應力都這麼差。而是說生活中,確實因為這些事,可能會給你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