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臨時會極度震驚。與事者會因之而嚇得目瞪口呆,表情顯得很冷漠,也可能出奇地冷靜。除此之外,也可能宣稱感應到某種靈感現象,身體出現了自發性的機械動作;也會有使身體不適的現象,但對內心的痛楚與惶恐卻不知道如何表現於外。
二、麵臨時會矢口否認。當事人對現實不敢麵對,比如依然以某某部長自居,或是認為自己的親人還在世上,有時還會對著遺像喃喃自語。在外人的眼裏,這個人就是一個非常稀奇古怪的人。
三、懷憂喪誌。當事人逐漸能跨出陰影來麵對現實,然而睹物思情後不禁悲從心來,感受到一股可怕的失落感。如果他號啕大哭的話,或許能早日宣泄這種負麵情緒;若不然,則將表現出一種異常的冷靜,好像自己沒有經曆任何事情。
四、內心充滿愧疚之意。這時當事者會深深自責,痛罵自己為什麼在親人臥病之時疏於照料,在他生前為何沒有盡孝道等等。
五、自己因為焦慮而不知所措。當事人這裏已經發覺自己的生活秩序或大好前程受到了嚴重打擊,因而憂心忡忡,甚至想一死百了。他們可能已經重回工作崗位,但卻發覺進度落後太多,使得心理調適工作雪上加霜,也因而為下一個轉型過程埋下伏筆。
六、不願承擔任何責任。當事人心理上會出現戲劇化的大逆轉,由原先的深深自責轉為炮轟他人;等所有的人都被自己罵完之後,再回罵自己。那究竟會將責任推卸到什麼地方呢?這要視當事者與事件本身的關聯性而定,愈密切就愈容易趨向這種傾向。
七、重振旗鼓。到了最後這個階段時,當事者可以說已經完成了心靈整合的過程;他知道往事已矣,來者可追,沒有必要還繼續生活在過去的回憶中,當然啦,到了每年的忌日、結婚紀念日、節日或是其他特定日子時,內心會再度勾起一陣傷痛,但這種感覺會非常短暫。
有許多成年人在遭到嚴重打擊後,調適的方法就是自己根本不承認曾經有過這回事。每天依然與從前一樣行事,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來不顧及自己曾經受到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要他記憶自己的失敗似乎不太人道,因為這就是他覺得最好的適應方式。
“錐心之痛”型的壓力是最可怕的,但卻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無論你是事業如日中天時忽然陰溝翻船,還是連連遭到生離死別的殘酷打擊,你的日子都是要過下去的。
止痛療傷需要時間,但不能太久,因為文明前進的轉輪不可能停下來等你喘氣。你一定要快刀斬亂麻,讓自己早日遠離這場噩夢,走出陰影。
讓自己保持平常心
在我們有限的生活空間裏,我們每時每刻都要自覺不自覺地承受著各種逆境帶來的困擾和襲擊。
自然環境中各種突如其來的水災、火災、地震和風暴的襲擊,會使人們在毫無精神準備的情況下,承受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現在我們又麵臨著新的困境的侵擾--人口增長、住宅擁擠、汙染嚴重。
從我們工作和學習的環境上去看,大大小小的困境接踵而至。家庭中所出現的危機也在不時地困擾著人們。某些逆境通常有一個形成的過程,因而它們是可以預見得到的。像升學、就業、職務升遷、經濟困難等所帶來的身心影響,在預先可以判斷出來,采取必要的措施,也許逆境就會被化為順境。正如海倫·凱勒所說的那樣:“盡管世界上充滿了苦難與痛苦,但這個世界也有足夠的力量戰勝它們。”
江山易改,卻要有“愚公移山”的壯舉。人們常說如果未曾經曆過“不如意的時代”、“病痛的生活”、“入獄”等,人是很難成大器的。這說明一個人是可以通過逆境來磨練自己的意誌的。
不少人因為遭遇逆境,承受不了壓力而陷入無法東山再起的不幸中。例如事業失敗,於是拋妻棄子獨自求死;因生病、失業打擊、毫無生趣而自殺……
麵對逆境,不用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麵對逆境,要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不要怨天尤人,使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
逆境不隻是壓力
人們在麵對逆境時,壓力也就自然產生,所以他們就一心隻想逃避逆境。逆境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成為一種不幸,但以“去見鬼吧”的魄力和精神積極地挑戰,逆境就不隻是一種壓力,而且可能成為你幸運的台階。
出身於低下階層的人要取得成功,不是不可能的事,隻要比一般人多付出一點努力就可以了。
林肯是美國著名的平民總統,小時候家裏很窮,可以說其出身的階層十分低下,但是他硬是不甘心於此,努力上進,多年後成為美國著名的律師。到這時,他已由孩童時的貧民階層成為一中產階級(盡管他生活很是簡樸)。之後,又憑借自己的拚搏奮鬥,成為美國總統。林肯的例子表明,社會階層盡管比較封閉,但也並非牢不可破。隻要你願意,去努力,你就可以離開舊環境,進入新環境。
如果把逆境作為動力時,逆境也就開始向著它的相反方向轉化了。逆境作為事物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意味著你已經有了新的起點。俗話說,不如意的事情背後,隱藏著好的機會。
眾多強者走出逆境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論自己身處何種困境,他們始終保持主動的心態。他們不會讓事態的發展左右自己的選擇,他們會積極地探索和認識逆境中的主要矛盾,既不低估問題,也不誇大問題,而是在努力尋求走出逆境的機會;即使是在等待,也積極主動地保持潛力,猶如櫻樹雖然靜靜地等待著春天,卻無時不在蓄銳養神。
不論是在什麼情況下,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創造欲望,他們從不相信“機會可遇不可求”的鬼話。機會從來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在逆境中,他們善於發現和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化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他們往往計劃周詳,考慮縝密,不寄希望於僥幸的成功。他們崇尚的名言是:“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機會多。”不論是在什麼樣的逆境中,他們始終不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因為他們堅信,隻要不放棄人生,就不能算失敗,隻是暫時不成功。失敗、打擊和磨難嚇不倒他們,反而會使他們堅強。他們珍惜自己,堅信他們善於在逆境和失敗中捕捉下一個新的目標,並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目標。他們對生活始終充滿著希望。
所有搏擊逆境、用血和淚擁抱世界的強者們,不僅可以給人們以深刻的啟迪,而且他們的智慧策略可以幫助人們衝出逆境。
解壓三部曲:冥想、流淚和運動
當壓力襲來之時,你不妨試著去放鬆自己,具體可以采取冥想、流淚和運動等辦法緩解壓力。
經常和定期地冥想,即使每次隻是幾分鍾,也可以緩解壓力。
事實上,如果運動得當,冥想是我們在開發所需的抵抗壓力、憂鬱、煩惱以及否定的心理和情感狀態的對策中最有幫助的心理學技能之一。
當壓力使自己難以忍受時,自己可以選擇一個你不太可能被打攪的時間和地點,關掉電話機或將話筒摘下來。坐在直立的椅子上,或雙腿交叉盤坐於硬墊之上,雙手輕握放在大腿上,整個過程中保持上身直立,別讓頭後傾斜或背部朝後倒。保持這種直立姿勢,同時盡可能放鬆肌肉。閉上雙眼,把注意力集中於呼吸,別緊張,保持一切輕鬆自然。讓自己對呼吸的感覺占據你的全部意識,無論你聚焦於鼻孔還是腹部,都把對呼吸的感覺作為焦點。不要從鼻孔又轉到腹部,反之亦然。選擇一個焦點並堅持下去,別讓注意力隨呼吸而轉向全身,可以讓它在所選位置上不斷休息。
冥想過程結束後,慢慢從座位上站起來。在你從事各項活動時,保持住冥想過程中體驗到的平衡意識(不論多簡單)。不要急於將它們概念化,不要急於對它們下結論,也不要急於脫離想象。
許多人發現,在進行冥想練習的最初幾天效果特別好。他們發現自己更加鎮定,更加冷靜,於是四處宣傳它的優點。這幾天一過,事情就開始不太妙了,他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一點兒也集中不起來了。有時,更多令人壓抑的事不斷湧現,妨礙了他們的繼續練習。於是新奇感蕩然無存。我們的頭腦需要多樣化,可沒有意識到,冥想就是專門對付這種需要使頭腦冷靜下來集中注意力的手段。許多初學者在冥想產生良好效果的非常時刻向這種需要妥協了。其實,在這種單調乏味的初期階段堅持練習,直到被適當地固定下來,並開始發現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為止至關重要。
陷入痛苦時,流淚也是緩解壓力的絕好辦法。人們在情感麵前會導致心理障礙,這些心理障礙包括心理矛盾、心理壓抑、情感糾葛、自我否定、模糊不清、漂浮不定的憂慮。
請允許你自己體驗情感,允許自己憤怒、害怕、興奮或什麼都行。假如你想放聲大哭,順其自然。流淚能釋放情感,幫助你認識自己真實的感情,比其他任何行為都有效,它還有助於你所愛所信任的人更徹底地了解你,給予你同情和支持。在你痛苦之時,流淚是你的權利。
辦法在於承認情感的正常性、自然性、合理性,承認它是豐富人生的一部分。當然我們需要具備控製它們的能力,明白何時表達恰如其分,何時有悖常理。但是,這種知識必須基於我們對自身情感的徹底了解和坦率承認。要知道,缺少任何一項,我們生活中的壓力都會繼續對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體育鍛煉是減輕壓力的靈丹妙藥。當行動被阻止,能量就被抑製在體內,造成緊張和其他有害影響。體育鍛煉有助於釋放這種能量,有助於使頭腦轉向思考其他事情,從而忘掉使身體集結的失意和壓抑。對某些人而言,爆發性的、競爭性的運動效果最理想,因為他們的緊張,是自己無法表達對老板或同事憤怒所致。對另一些人而言,有節奏的諸如輕搖、緩緩踏步或跳舞等活動更受歡迎,大概是因為這些活動有使人安靜的效果。另外,還有一些人,對他們來說,鍛煉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走出戶外,多與朋友交往。
鍛煉需要盡力,但也沒有必要對自己太苛刻。過度的鍛煉,很可能成為堅持不下去的理由。一旦你最初的熱情消退,這種絕對的苦差便會很快失去吸引力,一切都將如過眼雲煙。因此,選擇一項你喜愛的運動,保持一份愉快的體驗,心理才不會產生抵抗情緒。不過請記住,某些約定和自我約束還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