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根肋骨 社交能力(2 / 3)

當別人對你有所誤會或不滿時,你應該主動地表示有解釋誤會的誠意。

要努力做到能夠主動地愛別人。

不要放棄向成功的人表示稱讚和祝福的機會;也不要放棄向遭到不幸或失敗的人表示同情和鼓勵的機會。

主動地和別人接觸,努力地做他的精神支柱。

這些原則如果可以切實地貫徹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那你一定能夠引起別人的注意,並且博得對方的好感。

相反的規則

我們可以用相反的說法來認識為對方著想的人際交往法則,也就是用相反的角度來探討為對方著想這一問題。這就是愛瑪菲勒所提倡的人際關係“相反的規則”。

有的人在與別人初次見麵時,會把自己成功的故事,或是自己曾經說過而極富機智的話,一籮筐地告訴對方,他們認為這樣必定能夠博得對方的好感,以顯示自己的過人之處。而那些大智慧的人,則會懷疑這樣的方式是否能博得對方的好感。其實,此時真正有效的溝通方式是,暫時壓抑自己想說話的欲望,而去做完全相反的事--讓對方說話,而自己卻全神貫注於傾聽之中。

你想讓對方立竿見影地對你產生好感,那你就必須不失時機地製造出讓對方認為“我已經給你好的印象”的機會。所以,首先你必須讓自己成為聽別人說話聽眾,然後再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傾倒給出來。

如果你想在自己的周圍建立威信,你當然會認為,應該想辦法從別人那裏多得到一些威力資本!

我們有時可能會想,如果我們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社會也應該保障我們的生活。我們通常都認為這樣的要求是“理所當然的權利”,至少有些人可能會這樣的想法。

但那些總是向別人要求“理所當然的權利”的人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他們隻想索取,不想奉獻。我們應該及時把這種錯誤的思想更正過來。當你一有“我應該得到什麼”的念頭時,必須趕快對自己說想起一句:“我應該給予什麼”。

對方能為你做什麼事並不重要,你能為對方做什麼事才是真正重要。美國已故總統肯尼迪有一句至理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

在你陳述自己的意見時,語氣一定要客觀和誠懇,絕對不能用脅迫性的語氣,更不能狂妄自大,應該多給別人陳述意見的機會。你的感覺一定會告訴你,你因之而可以獲得什麼好處。

當你想把自己的意見推銷給對方時,你一定是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富蘭克林這樣說:“為了說服對方,你必須先客氣地把自己的意見說給對方聽,然後搔搔頭或是聳聳肩地向對方說:‘我是這樣認為,不過我也可能有錯。’如此一來,對方就會按照你所說的接受你的意見,甚至還會說服你,讓你相信你自己並沒有錯。但是,如果你用一副‘我絕對沒有錯’的語氣向對方說,並且想要迫使對方信服,那麼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你不僅不能讓對方信服,還可能將其推向自己的對立麵。”

“先聽別人的意見,再陳述自己意見”這句話,最早出自莎士比亞的名劇《凱撒》中。

布魯特斯在元老院,刺殺凱撒的那一段話相當精彩,也把我們所提及的溝通技巧應用得揮灑自如。

布魯特斯說:“凱撒死了,我們才能做一個真正的羅馬人而活下去;凱撒不死,我們就得做一輩子的奴隸直到死亡為止。你們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呢?

“沒有比想做奴隸的人更卑下的了,有願意做奴隸的人嗎?如果有,你們盡管回答好了,我就是為了這些人,才犯下了大錯。

“難道有比討厭做自由的羅馬人,更無知、更愚昧的人嗎?

“難道有比不愛祖國的人更卑劣的人嗎?你們開口說話吧!我就是為了你們這些人犯下大錯的!

布魯特斯的質問,處處切中要害,鏗鏘有力。

如果我們把布魯特斯的質問,改變成一般的陳述,你會發現它就根本不會發揮如此大的威力。

“是啊!凱撒是我殺的,這有什麼了不起。”

“你們都不曉得,那家夥實在該殺。”

“什麼自由的羅馬、偉大的羅馬,沒什麼了不起,誰都可以做得到。”

“假如你不這樣做,你就不是偉大的羅馬人。”

“你說,做奴隸比做自由的人好嗎?”

“真對不起,我實在得罪了你們這些奴隸。”

布魯斯特如果使用這種口氣說話,當然不能說服元老院的決策者。

可見,你如果忽略了問題的是非,忽略了對方的意見,隻想強迫對方接受你的觀點,絕對沒有人願意傾聽你的意見。相反,如果你能巧妙地把你的意見轉換成質問的方式提出,對方不僅會願意坐下來聽你陳述,而且還可能會樂意接受你的意見。

學會傾聽

辦事高手總是專心於傾聽,而能力平庸的人總是積極爭取說話的機會,並試圖去說服別人。

“會聽”的人,他的周圍往往會聚集著很多談話者,因為他們認為你能很好地並能認真地傾聽他們陳述自己的觀點。周圍聚集的人愈多,收集到的信息和經驗也就會愈多,這些信息和經驗對你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你可以用它們來豐富自己。若能靈活運用這些信息和經驗,可以使自己少走彎路。

談話的內容很多,既可以是和家人、朋友的日常生活會話,也可以是職場經驗交流,當然還有他們給予你的工作指示和建議,以及顧客的委托或要求等。若不把話聽到最後,就很難明白說話者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因為說話的方法因人而異,有的人先說結論,之後再講過程,所以不能一聽到結論就打斷對方的話,並說:“我知道了,那麼……”即使對方的結論和你自己的判斷相同,也要耐心地聽完對方的陳述,這是基本的禮貌和素質。

而有的人說話是按照從理由到結論的邏輯順序進行的。如果你一心想聽結論而無心聽理由,那也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或許對方下的結論與你的想法一致,但尋找結論的過程卻不盡相同。

要想真正地當好一名傾聽者,你還須要在實際的會話場合做到以下三點:

(1)盡量讓別人有說話的機會

即使是一對一的個別談話也應如此,你可以向對方說:“讓我聽聽你的經驗。”

“關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意見?”

用這樣的方式引發對方的思考,給對方創造說話的機會,從而引發其對你的好感。

(2)用提出問題的方式補充你的意見

別人的意見可以幫助你查漏補缺,所以你可以嚐試向對方請教:“關於我的看法,您有什麼意見?”

對於任何事情的處理你都不應該過分武斷,而聆聽別人意見是避免你陷於武斷的最好方法。

(3)集中精神聆聽別人的談話

所謂聆聽別人說話,並非隻是自己不開口,而是不僅要能張開耳朵聽話,還要能開啟心靈聽話。也就是說,除了要集中精神聆聽對方講話之外,還要在心裏對對方的講話給予評價,當你能夠切切實實地做到聆聽別人講話時,下一步我們就可以思考怎樣通過聆聽而說服對方、影響對方。

在你聆聽別人講話的同時,可以思考出如何說服對方的方法。你提供對方說話的機會,就是讓對方把說服他所必備的利器交到你的手中。但是,你必須記住,為了說服別人而聆聽時,不可以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應該敞開胸懷,專心聆聽。

一位自滿驕傲的年輕人到廟裏聽老僧人講道,他說:“大師,今天我特地來這裏聽您講道,請大師多多指教。”

這位老僧人看了看年輕人便往廚房走,他從廚房裏拿出一套茶具並泡了一壺茶,然後在年輕人麵前獨自倒起茶來。當茶杯已倒滿時,他並沒有停下來,於是茶水便不斷地往杯外流。

這時年輕人嚇得不知所措,慌張地對老僧人說:“大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是,老僧人並不理會他,繼續倒著茶。

過了一會兒,老僧人終於停了下來,然後對年輕人說:“你知道嗎?”

老僧人到底希望自己的這些動作能給予年輕人什麼啟示呢?

如果你也和這位驕傲自滿的年輕人一樣,一開始就有“我要和他辯論,我必須贏得爭辯”的想法,那麼你也就不可能了解老僧人的暗示了。假如你想了解老僧人的暗示,必須先讓自己的杯子是空的,也就是你必須把自己的意見和情感置於一旁,而後才能虛心接受。

當你要聆聽別人意見時,也應該這樣在別人說話時,不要隻聽到一半就裝出很明白的樣子。而當你實在不能明白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時,也不能不耐煩地打斷對方:“你是不是想說……”

由於顧客對你的公司出售的產品了解不多,說出來的話會比較抽象,使你不能明白他想要說什麼,這時你不能隨便推斷或打斷對方的話,而是要耐心 地聽對方把話說完。

在別人說話時要一邊聽一邊點頭或適時附和幾句,要讓對方覺得你在認真地聽他說話。這是“會聽”的一個秘訣。

每個說話的人都是一邊看著聽者,一邊適時地改變話題或提高聲音,想讓聽者理解自己的主張和看法。因此,如果聽者表現出認真聽的態度,說話的人會有一種被認同的感覺。

聽話時明快的表情在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例如在上司讓你做一件你從來沒做過的事情時,由於沒有經驗,你會感到不安,臉上容易表現出為難的神情;或者在快下班時,上司交給你一項工作任務,你會認為這是件讓人討厭的事而麵露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