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蝦和魚,三者結成同盟軍,共同拉車。天鵝向著天上飛,蝦則向著前方蹦,而魚則使勁往水裏拽。結果,他們忙了半天,沒有任何結果,他們卻以為是車子發生了問題。
有許多人,一生對事業孜孜以求,並且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但最後卻依然平庸,究其原因關鍵還在於他的思考能力。
思考中蘊藏著寶藏
思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也可以變廢為寶。隻要你善於發現,勤於思考,你就會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
人們所關注的智商,更多地體現為人的現實思考力水平。但是,思考力不是天生的,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他的思考力都是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因為每個人的潛在思考力是無限的。
思考的潛能,是每個人身上固有的卻未被開發和挖掘的內在能力或能量。牛津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弗洛德教授發現,人的能力有90%以上處於休眠狀態,未曾得到挖掘開發,其中當然包括思考力。弗洛德教授曾經運用整體分析的方法,係統研究了一些曆史名人的成功經驗,如傑斐遜、林肯、羅斯福、盧梭、弗洛伊德、歌德、愛因斯坦等,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高水平地承認自己,相信自己具有超常的能力,是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那些所謂超常的能力,恰恰是一般人所共有的。
盡管每個人都擁有思考的潛能,但絕大多數人卻對此渾然不覺。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以為十分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和極限,而實際上他們卻根本不知道或並不完全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能耐”。正是對自己潛能的無知,才使許多事情不能做成,許多目標不能實現。德國科學家卡費爾德指出:“對自己起限製作用的錯誤感覺,是創造高水平業績的最大障礙。”古往今來,無數有著輝煌成就的傑出人物原本並沒有什麼超越常人的特別才能,但無不具有超越常人的發掘自己潛能的特別能力。他們勇於掙脫潛能的束縛,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放手大膽地去拚搏,卓有成效地去努力,直至發掘出自己的最大能量,發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創造出事業的最佳成果。
事實上,隻有充滿自信、善於思考的人,才能超越別人。隻有會思考的人才能把自己巨大的潛能發揮出來。思考力就像蘊藏在地下的寶藏,隻有不斷地挖掘,才能獲得巨大的收獲。如果你不會思考,那麼你就不會得到思考的樂趣。
愛噶莎是哈佛大學的一位女學生,正在學生食堂吃早餐。現在她不僅在想,而且完全進入了沉思:“今天該做的事太多了……下午6點跟吉姆有個約會……該做學期論文了……貝莎真是一個邋遢鬼,但願這學期她能把宿舍裏她的那一攤兒搞幹淨些……我的發型太難看,要是能像瑪莎那樣固定起來該有多好,雅觀而且省事……全怪冬季太長,否則我不會這樣感到壓抑,但是,我的心境為什麼要受到氣候的影響呢?這咖啡太濃了,這兒的服務員真不怎麼樣,連一杯對口味的咖啡也做不出……我再也不能回到家裏吃一頓真正的飯了……真想知道我的體重又增加了多少,跳跳舞也許管用……”
愛噶莎的心理活動接近於思考,但與真正的思考還相距甚遠。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去思考。
不能學會正確的思考方法,巨大的思考潛能就無法被挖掘出來。世界上的成功者都是一些善於思考的人,他們的偉大成就無不建立在他們出類拔萃的思考力之上。學會思考,發掘思考的潛能,將為你的成功點亮一盞明燈。
思考不等於想
要知道,思考與想並不是一回事情。有的人整天苦思冥想,年久月長,就會形成愛想象的習慣,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會十分被動,因為他們不能適應生活,沒有足夠的處理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克勞德是德州一個高中生。他的語文老師向全班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沒有人回答.老師繼續說道,“同學們,現在你們都沒有開動腦筋,請大家集中精力想一想。”
克勞德皺了皺鼻子,緊鎖眉頭,抓抓下巴,眼睛盯著天花板,暗自思忖著:“想呀,想呀,我已經在想了。那篇短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主題,中心思想,可能是什麼呢?”他把目光從右移向左,噘起嘴,然後下意識地把目光投向課本,打開書翻來翻去,好像在找什麼東西。與此同時,他的頭腦中不斷重複著:“想呀,想呀,什麼是中心思想……”
克勞德是在思考嗎?沒有。他是在努力和希望,但並沒有思考。他的頭腦像是正在參賽的汽車,雖然已經發動起來,而變速器還在空檔上。他準備好了出發,但費了半天勁兒還是原地未動。
我們不但要“想”,還應當善於思考,學會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種認為會讀書、有知識,就自然會生活、自然能駕馭生活的想法是錯誤的。許多人靜坐書齋,揚揚萬言,信手拈來,但是,他們提出來的觀點,有時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行得通的。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有很大差距,隻有能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的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舵手。
有位經理帶著未完成的工作回家處理,為第二天的一個重要會議做準備。可是,他的兒子每隔幾分鍾就會跑過去打斷一下他的思路。幾次之後,這位經理找到一張有世界地圖的彩畫,撕成幾片後,交給兒子,讓他將地圖重新拚好。本以為這樣可以使兒子暫時安靜下來,可沒想到3分鍾後,兒子就又跑了過來,並興奮地告訴他地圖已經拚好了。這個經理十分吃驚,問兒子拚圖的訣竅。小家夥說:“圖的背麵有一個人,我隻要把它翻過來,人拚好了,世界地圖就完成了。”
皮魯克斯指出:“有兩種方法可以爬上橡樹:一是去爬橡樹,二是坐在橡樹籽上麵。”可見,思路能使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但要注意,這裏所說的思路,是正確的思考,而不是“想”!
冷靜的頭腦
一般來說,人們大多能夠控製自己的行為,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正確的決定。但是,一旦事態緊急,有的人可能就會自亂陣腳,而無法讓自己進入正常的思考狀態。
一位空軍飛行員說:“二次大戰期間,我獨自擔任P6型戰鬥機的駕駛,頭一次任務是轟炸、掃射東京灣。從航空母艦起飛後,一直保持高空飛行,然後再以俯衝的姿態滑落至距目的地300米上空執行任務。
“然而,正當我以雷霆萬鈞的姿態俯衝時,飛機左翼被敵軍擊中,頓時翻轉過來,並急速下墜……我發現海洋竟然在我的頭頂,你知道是什麼東西救我一命的嗎?
“我在接受訓練期間,教官一再叮嚀說,在緊急狀況中要沉著應付,切勿輕舉妄動。飛機下墜時,我就隻記得這麼一句話,因此,我什麼機器都沒有亂動,我隻是靜靜地想,靜靜地等候把飛機拉起來的最佳時機和位置。
“最後,我果然幸運地脫險了,假如我當時順著本能的求生反應,未待最佳時機就胡亂操作,必定會使飛機更快墜下而葬身大海。”
他再強調說:“一直到現在,我仍記得教官那句話:‘不要輕舉妄動而自亂陣腳;要冷靜地思考,抓住最佳的應對時機。”’
思考要求我們在遇事時要保持冷靜的頭腦,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就必須要相信自己的頭腦,不要由於缺少必須的力量,就對自己的思考完全否定。反之,你要執著於自己的正確思考,就完全有可能克服各種困難。
在觀察中進行思考
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也就是說,思考的火花是在外界諸多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夠迸發的。認識事物是一切思考的前提。人憑借什麼去認識事物,是注意嗎?不是!我們平時說“注意這個人”,這不是說“注意”本身就能認識“這個人”,而是由於習慣,將“注意看這個人”中的“看”字省略了,“注意”離開了“看”這一過程,注意力再集中也無法認識一個人。所以,“注意”並不能使我們認識事物,增長知識,它隻能起著維持某種活動的指向和使某種活動不斷深入的作用,而要認識事物、增長知識,就要憑借觀察。敏銳的觀察能夠激發思想的火花。
韋斯理對亞裏士多德十分崇拜,於是他不遠萬裏前來求教。亞裏士多德問明來意後,給他一條魚,要求他看。韋斯理想:魚天天吃,有什麼好看的呢?因此他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結果一無所獲。後來,亞裏士多德要他對魚進行仔細、反複、係統地看,終於他發現了“魚沒有眼皮”。
法布爾有一次在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蛹,帶回家不多久,蛹便被孵化成一隻雌蛾。當天夜裏,雄蛾們就從很遠的森林裏飛來,撞在窗玻璃上嗡嗡作響。法布爾想,雄蛾從幾千米外的森林裏飛來,一定是受到雌蛾的某種引誘。他很想知道雌蛾是用什麼辦法傳遞自己的信息的,雄蛾又是怎麼找到雌蛾的。
於是,法布爾開始了多角度的觀察。他先用紙把雌蛾擋了起來,雄蛾雖然看不到雌蛾,但還是很快找到了它。這說明雄蛾不是靠眼睛發現雌蛾的。
接著,法布爾又把雌蛾用玻璃罩罩起來,雄蛾雖然看得見雌蛾,但是聞不到雌蛾的氣味。結果,雄蛾顯得茫然而無動於衷,不知道雌蛾在哪裏。
法布爾又用一些幹淨的棉花在雌蛾身上擦了一下,雄蛾們馬上會飛到棉花上,好像棉花就是雌蛾一樣。
通過這些觀察,法布爾得出結論,雄蛾是靠雌蛾發出的氣味而找到它的蹤跡的,這種氣味就是昆蟲的性信息。
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就是“觀察”,每一個人都可以辦得到,但是,不同的人觀察同一事物的結果卻有明顯不同。有的人對事物一經觀察,便能迅速、全麵、透徹、準確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對事物認識得比較深刻;有的人即使對事物進行反複觀察,所抓住的也僅是一些零碎、表麵的特征,對事物認識得十分膚淺。這說明,盡管人都以自己的觀察力去觸及事物、認識事物,但觀察力這個“觸角”確實有敏銳與遲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