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結果是否正確取決於觀察的方法和角度是否正確。一些人缺乏對周圍世界本質的認識,因而當他們試圖了解別人時,總是遺漏不少重要信息和因素。曆史經驗證明,許多科學的發現,都是掌握了感性材料後,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實現的。所以說,觀察是人們獲取感性材料的重要手段。前蘇聯霍姆林斯基說:“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應用一樣。”他還說:“觀察是判斷的最重要的能源。”
觀察,首先要有充分的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要對觀察對象的屬性、前進方向有初步的了解,要預測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和結果,並提出克服困難的辦法,做到胸有成竹。隻有準備充分了,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觀察,才能使觀察的預期目的得以實現。
近視與遠視相結合
觀察過程中,我們必須特別重視遠景與近景想結合的原則。
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西部邊境比特魯特山邊的達比鎮,有一座“晶山”,山體已被侵蝕,暴露出一條突出的狹窄部分,微微發著光,看上去像岩鹽。人們在1937年,修建了一條直接跨越這個突出部分的小徑。但在1951年之前,並沒有哪位過路人曾耐心看過這裏的礦物質。
1951年,兩個當地的達比人看見一種礦物的集合物陳列於這個小鎮,非常激動,礦物展品中的綠玉標本上有一張附帶的卡片,說明綠玉可用來進行原子能探索。他們趕緊來到晶山,立好柱子,表示他們對這座晶山有所有權。其中一人將礦物的樣品送往斯波勘城的礦物局,並要求局裏派一名檢驗員前往查看。1951年下半年,這個礦物局調集一部推土機,上山采取礦石樣品進行成分分析,認定這裏確實是非常有價值的世界最大的鈸的儲藏地之一。沉重的運土卡車陸續奮力登山,又載著滿車的礦石逐漸走出一條下山的路,等在山腳下的是手中拿著支票的美國鋼鐵公司和美國政府的代表,急切想用高價收購該種礦石。
如果當初沒有這兩個達比人用眼睛細心觀察,價值連城的開采不知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如果他們心理遠視,腳下的機會照樣會白白流失。
你我的身邊其實都有這樣近在咫尺的機會和財富,不能忽略近處可能的美麗。發明發夾的人,發明紙夾的人,發明拉鏈的人,也許都是這樣的“近視眼”吧。
當然,如果心理近視過了頭,隻能看到鼻子尖底下的東西,稍遠一些的東西就可能捕捉不到了。
能夠從目前的表象,思考到潛在的新機會,是思考的重要突破,是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佛羅裏達州有一個小鎮,周圍的鄉間都是農地,這裏沒有海濱,沒有高山峻嶺,隻有山穀中的小湖泊,長著絲柏的沼澤地,這裏人常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裏不是一個能夠吸引遊客遊玩的地區,至少在大多數人看來是這樣的。
一個叫理查德·波譜的人來到這個地區,綜合了當地的各種因素後,買下其中一部分,用籬笆圍好,把它創辦成了世界著名的絲柏花園。後來有人居然以100萬美金的價格要購買這個花園。
波譜知道,要使大家喜歡該地區,隻能通過連珠炮式的廣告來奏效。但考慮到大型廣告耗資驚人,他隻能做簡單的廣告。首先,他參與大眾攝影事業,在絲柏花園開設了一個攝影器材商店,向旅遊者出售膠卷,然後向他們傳授攝影的技巧。他還雇用了幾個技術高超的滑水運動員在園區內做精彩的表演,同時用高音喇叭向公眾介紹如何用相機取景來拍攝這些精彩的畫麵。當旅遊者吧自己拍攝的精彩畫麵帶回家,與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時,就在不經意間為景區做了很好的宣傳,達到了廣而告之的效果。
波譜對這個沼澤地的觀察,就帶有前瞻性的思考。我們也應當像他那樣用新鮮的眼光看待我們的世界,洞察未來的趨勢。
心理近視的人,有時可能會忽略遠處的人或事物以及它們的可能性,因為他們對眼前的問題比較重視,而將未來的潛在機會忽略在思考之外。而心理遠視的人,則對近在手邊的機會容易忽視,他們隻願思考到未來,希望從頂峰上開的事業。思考,是要克服這兩種人各自的缺點,在高瞻遠矚的同時,也不要放過眼前的機遇。
以理性為思考導航
隻有具備了理性的心智,才能分析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理性使人類有別於其他較低等的生物,而且可以避免踏上自毀之途。理性和智慧並不是一回事,理性是發揮智慧的途徑之一。由於人類往往分不清他自己願意相信的事和事實的真相,所以他經常誤用智慧。
人們所犯的許多錯誤,多半是因為我們試著感覺該從何處思考。教導學生要學會理性思考,但學生出了校門之後,卻對周圍事物視而不見,執意按照心中片麵的想法行事。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很多企管學院和管理學專業的教科書,都在教學生用複雜而公式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做決策,但是,人們隨時隨地遇到的情況都是具有特殊性的,這些理論上的方法在實際生活操作中是完全不適用的。
長輩諄諄教誨晚輩的金玉良言,和羅列一百本好書的書單一樣不切實際。如果在你過街的當口,有一輛車子迅速馳來,這時你是該往前跳或向後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立即閃開。
有一位經驗老到的駕駛員,在山路彎道上遭遇一輛失速且又占用雙向車道的卡車,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鎮定地將車子轉入路肩。車子沿著鬆垮的砂石路肩下滑一段後,他終於控製住車況,把車開回路上。稍事休息後,這位司機才從這幕九死一生的震驚中緩過神來。
他很驚訝自己竟然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做了一連串正確的決定。相同的情形,如果換成一個沒有經驗的駕駛員,他很可能會因茫然所失而亂打方向盤,結果連人帶車一起翻落山崖。
那位有經驗的駕駛員之所以處事不驚,主要緣於其平時的學習與積累。
平時學習和摒棄影響理性思考問題的因素,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幫助你做出理性的決策。即使平時在許多的主觀因素麵前,你也必須排除幹擾理智地做出正確的思考。
有一位心理學家皮特,曾在英裔加拿大學生和法裔加拿大學生中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前,他告訴這些學生,這次實驗是在不見麵的情況下,通過錄音帶的聲音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錄音帶上是10個人朗誦同一篇文章的聲音,其中5人用的是英語,另外5人用的是法語。學生們並不知道,錄音帶的聲音實際上是5個人分別用兩種語言朗讀出來的。結果心理學家發現,同一個人用英語朗誦時,人們便以為他個子高,有風度,聰明、可靠、親切,有抱負,而當其用法語朗誦時,人們的評價就沒那麼高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原因就在於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會背景通常要好一些,人們對他們的印象和態度也就比對法裔加拿大人好。而正是這種已經形成的思維,影響了人們的思考,幹擾了大家的判斷。
關注問題的“死角”
許多問題之所以看起來很複雜,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是因為我們隻是在常規思路、一般情境下進行思考。這種思考,隻會將我們帶入一種思維死角,而我們想找的最佳策略往往就藏在這裏。當然,我們常規認同的方法並不是完全無效,隻不過不是最優的或者說是最有效率的,而我們的目標就是能夠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有兩列火車相向行駛,相距100千米,時速分別為30千米和40千米。有隻超級蒼蠅,以時速90千米,來往於兩個火車頭之間。請問當火車碰頭時,此蒼蠅一共飛了多少千米?
通常,我們會煩瑣地計算這隻超級蒼蠅每次與火車相遇的時間以及在這段時間內這隻蒼蠅所飛行的路程,最後把這若幹個路程進行累加。
之所以會采用這樣的計算方法,隻是我們在順著自己的邏輯順序想問題,而這個邏輯又是來源於生活經驗。許多人麵對如此複雜的計算,往往會想到放棄,或者是抱怨。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跳出常規的邏輯圈子,用另一個角度--切分和抽離去看待這個問題的話,結果可能會是完全不同。
這個問題經過我們的處理後就變成了這樣:兩列火車相向行駛,相距100千米,時速分別為30千米和40千米,直至相遇。與此同時,一隻超級蒼蠅一直在飛行,時速90千米。問從火車開出至相遇,這隻超級蒼蠅一共飛了多少千米?請注意:這裏我略去了這隻蒼蠅飛行的路線,因為事實上無論這隻蒼蠅飛行的路線是怎樣的,決定它飛行距離的仍然隻是它的飛行速度和時間。然而對路線的考慮卻阻礙了我們有效地解決問題。事實上,這裏我們涉及了思考力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思考角度。
聾啞人保羅到一個雜貨店裏買釘子,他做了一個姿勢:用左手握柄,右手捏東西,並用左手的東西敲打右手的東西。店員思考了一下,回去取了一把錘子過來。保羅搖了搖頭,指了指自己的右手。這次店員明白了,很快取了一些釘子過來。保羅從中找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物品,付了錢,高興地離開了。這時,又進來了一個盲人顧客,他要買錘子,那麼,他要怎麼做才能讓店員明白呢?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森·豪威爾問過很多人這個問題,但是,他們大都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他:像前一個顧客那樣做動作,並指指自己的左手。當然,這個辦法可以。但是,請不要忘記,盲人是完全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如果教授在不描述這個情境而直接問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都能答出最佳答案。但是在他給出一個答案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思維就顯得不那麼自主了。很顯然,這些人是受到了前麵情境的限製,因而陷入了自己的思維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