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根肋骨 思考能力(3 / 3)

我們完全可以超出這個思維死角的限製,但前提是必須跳出自己思維模式和情境的束縛。

大樹尋根

不思考,不分析,就不能找到問題的症結和起因。找不到症結和起因,就拿不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待問題就像對待疾病一樣,隻有對症下藥,才能收到成效。這正所謂是“大樹尋根”。

因此,尋找問題的根本原因對處理問題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我們必須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隻有這樣,才能明辨問題的是非和真相,從而為恰到好處地處理實際問題提供思想和認識上的保證。

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時,大腦思維的第一反映就是“為什麼?”“怎麼回事?”你應該從多角度、多側麵去分析問題的原因和症結,抓住問題的症結後,再針對不同問題做出相應的處理方法。

現代郵政製度是1840年由羅蘭德·希爾在英國發明推行的,而他當時還隻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英國某中學的校長。他的想法最初曾遭到了敵人的反對和嘲笑。

當時,郵差是向收信者收取費用的。而費用的標準又是根據路途的遠近及信件的重量而定。這種製度使得郵寄信件的速度不但慢,而且費用昂貴。假如你要寄信的話,你就必須先到地方上的郵局去秤一秤所要寄的信的重量,然後再來決定到底要收多少錢。由於郵資是心間送達後才收取的,一旦收信人拒收信件的話,郵差就收不到錢了。於是,希爾建議同一郵資。在英國範圍內,無論路程遠近,發寄信件的費用一律統一。而且必須先付錢,也就是郵費要由寄信人預付。最重而寄信的費用則以一種“印花”的形式出現,也就是現在郵票的前身。與此同時,信件的郵寄範圍也不再受到限製,一夜之間,英國的郵政由煩瑣複雜變得簡單方便,郵件數量大增,郵資是一降再降。

杜拉克認為,在所有的商業策略及改革中,我們必須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顧客需要什麼樣的改革?”這樣我們才能夠創造實用性,滿足顧客的需要,並改變經濟活動的本質。希爾的成功,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希爾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其簡化了煩瑣的郵遞程序,更在於使等多的人都享用到了郵政服務。

將眼光落在大方向上

一個問題出現了,其結果將會怎樣?這個結果是對自已有利還是無利?聰明的人對問題的結果,總是能夠“一眼看到底”。否則,你就有可能陷入誤區。

有一隻燕子,因為每年都要旅行,因此,見多識廣,也就知道了許多本地以外的事情,所以,燕子常常可以預感到一些事情的發生。

一天,這隻燕子發現了一片能分泌粘膠的樹,而這種膠的粘性特別強,隻要鳥停在上麵就會被牢牢地粘住。於是燕子就號召附近的小鳥將這樹的種子都吃掉以絕後患。可是鳥兒們並沒有把燕子的話當一回事。

春天來了,滿山的小樹苗綠油油地長了起來,燕子又對鳥兒們說:“事不宜遲,如果在樹苗長好之前沒有把他們全部拔掉,後果將不堪設想。”但依舊沒有誰理睬燕子的話。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樹苗長成了一棵棵大樹,而且還散發出陣陣清香,引來了許多小蟲子。鳥兒們便對燕子說:“看看吧!我們的預言大師、愚蠢的先知,當初幸好沒有聽你的話,要不然就會錯過了一頓頓美妙的佳肴。”燕子聽了,感歎道:“你們為什麼還不了解呢?難道你們真的不知道災難將要發生嗎?”在一片嘲諷聲中,燕子離開了這裏。不久,每棵樹都開始分泌粘膠了。

看到樹上那些可口的獵物時,鳥兒們發出陣陣歡呼,一群接一群地飛進了叢林。而這些小鳥正如燕子所預料的,一隻隻被粘在樹上痛苦地掙紮著。於是悲劇發生了。

人們往往會被眼前的利益過迷惑,隻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忽視問題的本質,從而對大局形成錯誤的判斷,進而作出錯誤的選擇,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

想使事物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將問題一眼看到底,最好是將眼光落在事物的大方向上。

考慮到各種可能性

我們在考慮如何處理所麵對的問題時,要盡可能地把問題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做出全麵的分析,設想問題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二次大戰以後,被稱為日本保守派最傑出的謀士三木武吉先生,幫助鳩山一郎當上了首相。其才華之高,機智之深,人人為之讚佩,可是他卻一直被各種誹聞所困擾。在他晚年時,一個婦女團體的代表,很不客氣地問他:“三木先生,您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國家形象,可是您卻和2個女人關係十分密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問得很直接,也很尖銳。如何回答,對三木武吉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是個考驗。三木武吉心想,如果順應對方問話回答,就等於承認了自己的“誹聞”,這樣不僅有損於自己的人格,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到國家形象;如果否定對方的問話,也等於讓對方牽著鼻子走,自己也會顯得很被動,而且這種回答也太俗氣,與自己的身份不協調。況且,在這種否定式的回答之後,對方可能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問題接著問下去。

於是,三木武吉再三思考後,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輕鬆地回答說:“不止2個女人!現在我還跟5個女人有關係、有往來呢!”這位代表一下子就楞住了。接著他繼續說:“這5位女士,在年輕時照顧我,現在她們都已老態龍鍾,我當然得在經濟上、精神上去照顧她們。”

從此,這位代表不但不再責問他,反而對他的人格欽佩萬分,並且到處為他作證、解釋。

在處理問題中,之所以要思考到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其目的就是要選擇其中的最佳方案得到一個理想結局。

很久以前,在美國遠東地區一個叫做“泰夫曼”的國家,曾經打了一場未經宣戰的戰爭。當時的戰況並不樂觀,於是足智多謀的老總統傑克遜,便請來戰地指揮官做簡報。總統先生直視將軍的雙眼,他說:“魏斯摩蘭將軍,我們到泰夫曼的目的是什麼?”

將軍筆直地站著,回答道:“為了鎮壓與平息敵對勢力。”

“代價是什麼?”傑克遜總統一邊從他的高位上向下瞪著將軍,一邊發出此問。

“40萬大軍。”魏斯摩蘭邊看筆記邊說。

“去年此時,你說用20萬人就可以打贏這場戰爭,”總統提醒他,“我給了你要求的20萬大軍,但是,敵對勢力卻隻平息了一半。”

“不,”將軍回答,“事實上,軍隊抵達之後,敵對勢力反而增加了-倍,所以現在比以前更難鎮壓了。”

總統說:“如果20萬大軍,使抵抗力增加一倍,那麼40萬大軍,豈不是使抵抗力增加為4倍。魏斯摩蘭將軍,依我看這似乎是盲目的投入。”

這次簡報過後,總統革了將軍的職,把所有軍隊從泰夫曼撤回。從此以後,“泰夫曼”這個國家,再也沒有在報紙上出現。

理性三問

我們在進行理性思考的過程中,一定要記得問自己三個問題,那就是:“現在處於什麼位置、預測可能發展的前景、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正在向正確方向邁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性三問”。

一、現在處於什麼位置。一個“決定”包括決定做些什麼,或決定什麼都不做。不論是決定回大學完成學業、結婚、離婚、換工作、經商、退休,或完成業務上的決策,都必須對你所處的時間與地點,進行切合實際的評估。

你不能從別處另起爐灶,而必須從你目前所在的地方開始,對自已所處位置進行實際的評估。評估結果不僅能讓你看清有沒有改變的必要,也可以作為以後發展的參考依據。

隱晦不明的暗示,引人聯想。其影響有如誘人的芳香氣,惑人心智,使我們的生活距離客觀事實愈來愈遠。

二、預測可能發展的前景。在看清楚自己身在何處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確定目標,或是決定該何去何從?如果你決定要有所改變,那麼你預期改變之後會是哪番光景?如果你決定要處理一個問題,那麼你的解決之道必須符合哪些要求?

當你為既定目標描繪出理想藍圖之後,就可以著手研究所需的時間、金錢與精力。此外,你也應該對替代方案加以仔細評估,這樣才算對目標有了徹底而實際的了解。你也許會發現,自己的目標和原先所預想的一樣切合實際;也許,為了使理想與你所掌握的資源互相配合,你必須將目標稍做修正。記住彼德·杜拉克說的話:“做正確的事,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三、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正在向正確的方向邁步。如果你想花5天時間,從紐約開車到洛杉機,你第一天可能要選在俄亥俄州落腳,如果你想用4天開完全程,那麼你第一天就必須抵達聖路易市。如果你第一天到不了自己預定的地點,那麼你就得加速趕路,延長開車時間,或者延長整個行程。開完第一天的行程之後,看看自己跑了多遠,作為你衡量進程的標準,可以讓你了解自己距離預定目標還有多遠,是否偏離了既定的方向。

你可以依據事先規劃的進度與時間表,和實際進度報告比照,以充分了解自己是否偏離了正軌,且實際進度報告更可以為你預測未來的走向。如果你隻檢查目前的位置,知道自己離出發點遠了一點,離目的地又近了一點,那麼你還缺乏理性來幫助你解決大部分問題。

理性三問的目的在於,使你特別關注如何評估起點、終點和過程。沒有理性支配的決定,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