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根肋骨 創新能力(2 / 3)

“借助手術方法來醫治某些犯罪。”

經過激烈的討論,大家一總共提出了78種構想。一些構想經過試驗,如今已經變成了現實。

這個實驗的重點是,當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時,你的大腦就會為你找出種種不可能出現的理由。但是,當你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確實可以做到時,你的大腦就又會轉而幫你找出各種可能性的方法。

一切成就,一切財富,往往源於一個理念。它是一切財富的起源,它是想象力的產品,而擁有一個創造性的大腦則是你成功的根本保障。

激發創意

我們時常認為隻有詩人、發明家才具有創造性的想象力。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想象力都是具有創造性的。

拿破侖說:“想像力可以統治整個世界。”

格林·克拉克說:“人類所有天賦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像力。”

想象力這種天賦,是人類活動的最大泉源,也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毀壞了這種天賦,人類將停滯在野蠻的狀態中。

一個人一生事業的輝煌成就,應歸功於他能建設性地、積極地運用想象力。

通常情況下,有意識的努力往往會抑製你的潛意識,甚至會使它發生故障。在社交場合,有些人自覺意識過分濃厚而表現笨拙,他們過分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舉動,似乎每一個舉動都是“想出來的”,似乎每一句話都要預估其效果才說出來。這種人是所謂的“抑製型的人”,如果我們說那個人“抑製住了”他自己的潛意識,這種說法或許更接近事實。

如果你能夠“放手”、不刻意、不擔心、不再過分在意自己的舉止,也許,你的行動便具有創造性,能夠自動自發,且隨心所欲。

鬆下幸之助是由生產電源插座起家的,當時,由於插座的性能不好,產品的銷路大受影響,不多久,他就陷入三餐不繼的困境。

一天,他身心疲憊地獨自走在路上。一對姐弟的談話,吸引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熨衣服,弟弟想讀書,無法開燈(那時候的插座口隻有一個,用它熨衣服就不能開燈,兩者不能同時使用)。

弟弟吵著說:“姐姐,您不快一點熨啊,我都沒法看書了。”

姐姐哄著他說:“好了,好了,我就快熨好了。”

“老是說快熨好了,已經過了30分鍾了。”就這樣,姐姐和弟弟為了用電的事,一直吵個不停。

鬆下幸之助想,隻有一個插座,如果有人熨衣服,就無法開燈看書,反過來說,如果有人看書,也就無法熨衣服,這不是太不方便了嗎?何不發明一個可以同時多用的插座呢?

經過認真的思考和多方請教,不久,他就研製出了一種多功用的插座。

試用品問世之後,隨著訂貨的人越來越多,產品供不應求。於是,他隻好擴大了生產規模。鬆下幸之助的事業,就此走上軌道,逐年發展,利潤大增。

發現有創意的念頭

思想領域的進步,已經使人的創造活動發展到探索宇宙和生命奧秘的階段,特別是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正衝擊著全球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都將接受這種挑戰。因此,你必須以你的聰明才智,來適應這種曆史的發展;你必須掌握使你聰明起來的辦法,使自己聰明的點子泉湧而出。這樣,麵對時代的挑戰,你才不會有絲毫的畏懼之感。

要做到沒有絲毫畏懼之感,就要盡快地學會並掌握自我突破的創意思考方法,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創造技法”,它是在創造活動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目前,世界上的創造技法不下幾百種,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散發現技法,包括智力激勵法、綜攝法、NM法等。

二、綜合集中技法,包括ZK法、DAX法、特耳菲法等。

三、創造意識培養技法,包括水平思考、假想狀況設定法等。

創造生活的人,生活同時也在為他創造更多新的增長點。這點

海曼原本是個窮畫師,他作畫非常用功,不過由於他畫法不得當,又沒有名師指點,所以一直沒有因為畫畫而成名。海曼在畫素描時,經常用小鉛筆和小橡皮往往畫了擦,擦了又畫。在這個過程中他經常把橡皮條弄丟了,貧苦的海曼為了不讓橡皮條輕易地丟失,就開始想辦法。他把橡皮條切得很小,用鐵皮把它固定在鉛筆頂端,稍加工一下,就變成了現在在任何一個文具店都可以買到的那種附有小小橡皮頭的鉛筆。海曼也因此而獲得了專利權,成了富翁。

海曼成為富翁僅僅是因為他的這一有創意的念頭。把鉛筆和橡皮頭組合在一起,方法雖簡單,但這種把兩種東西組合起來,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具有附加價值的思考方法,卻被人們所重視,並運用到實踐中去,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與之相類似的創意,現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帶帽子的羽絨滑雪衫,就是帽子和衣服的組合;傻瓜相機則由閃光燈加上電眼調節器,再加上照相機而組成:收音機加上錄音機,便成了收錄兩用機……隻取決於人們會不會產生這種念頭而已。

聯想有利於創意的產生

思考問題時,能夠由此現象而聯想到其他的現象,在類似的現象中思考出共同點,這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和改進問題的新創意。

在貝爾發明電話以前,雖然已有人在研究電話了,但因聲音不清楚而無法運用。貝爾決心致力於電話研究,讓電話成為一種可以實用的通訊工具。在一次實驗中,他發現把音叉的端部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麵,如果讓音叉振動,線圈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通過電線把這電流送至另一隻同樣的線圈,線圈前也放入一隻音叉,那麼這隻音叉也會振動,會發生和前述的那個音叉一樣的聲音。由此,他聯想到像音叉一樣發生振動的金屬簧片,如用金屬簧片代替音叉,那麼也會出現上麵的現象,使另一金屬簧片發生振動。這樣金屬簧片就會“傳話”了。貝爾馬上與助手進行試驗,可惜線圈中產生的電流太小,失敗了。後來貝爾又聯想到用薄鐵片代替金屬簧片,線圈中的鐵芯改用磁棒,結果獲得成功。

人在薄鐵片前說話,線圈中產生隨聲波的節奏而變化的電流,通過電線,傳遞到另一隻線圈中,線圈前的薄鐵片發生振動,發出清晰的講話聲音來。這就是貝爾通過聯想,發明世界上第一架電話的思考過程。這個過程中,貝爾通過聯想材料代替而使自己產生了創意。

當然,聯想不是瞎想、亂想,要使想像的過程中有邏輯的必然性。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的著名作家凡爾納,有著不同尋常的聯想能力。潛水艇、雷達、導彈、直升飛機等等,是當時還沒有出現過的事物,在他的科幻作品中早就出現了,而且現在都成為事實。特別令人吃驚的是他曾預言在佛羅裏達將設立火箭發射站,並發射飛往月球的火箭。果然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真的在佛羅裏達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

俄羅斯心理學家哥洛萬斯和斯塔林茨,曾用實驗證明,任何兩個概念詞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階段,建立起聯想的關係。例如木頭和皮球,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可以通過聯想作媒介,使它們發生聯係:木頭--樹林--田野--足球場--皮球。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Tk--喝--茶。因為每個詞語可以和將近10個詞直接發生聯想關係,那麼,第一步就有10次聯想的機會(即有10個詞語可供選擇),第二步就有100次機會,第三步就有1000次機會,第四步就有10000次機會,第五步就有100000次機會。

所以,聯想必須有廣泛的基礎,才能為我們的思維運行提供無限廣闊的天地,從而產生創意。

衝破習慣性思考

人們生活在客觀世界中,一般都安於習慣性的思考,就像“凡是現存的都是合理的”論點一樣。人們在思考問題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使想的或做的去符合現存的一切,而對某種事物產生改善的想法時,往往會受到各種舊思想的約束,怯於去推行這種想法。“假想法”正是提倡人們去衝破習慣性思考,使人擺脫守舊的思考習慣,開拓創新設想,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阿諾德,為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設想,就運用假想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他主張通過削弱學生所受的周圍環境的影響,把他們從習慣性思考中解放出來。阿諾德從各種角度來構築另一個世界的形象,讓學生把這些條件作為現實中存在的環境進行認識,從而進行研究與設計。他向學生說:“假如,你置身於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與地球相比重力要強11倍,那裏也有鳥一樣的 生物棲息等等,你試著設計一輛在這星球上使用的汽車,一件生活用品,一種機械,等等。”經過這樣的訓練,大多數畢業生,作為設計技術者都獲得了成功,有的甚至還成為發明項目眾多的實業家。

假想是發散性思維的重要環節。吉爾福特編製的《南加利福尼亞州測驗》中,設計了“設想後果”一類的題目,正是為了鍛煉發散性思維。

假如人類變異了,眼睛由兩隻變成了3隻,後果將會如何?

這個題目,一個人通過發散思維,可以有很多假想,比如,想象到眼鏡要重新設計,也可以想象到審美觀念會有重要的變化……那麼如何通過人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判斷個人的發散思維比較出眾呢?一般從三個標準來評判:

第一,看其回答問題是否流暢快捷。即針對某一個問題,看其似乎能找出很多的看似合理的想象,想象越多說明其思維能力越強。

第二,看其回答問題是否變通靈活。在一個問題上,看其似乎能從多方麵進行想象。例如,從社會的領域跳躍到自然的領域,從曆史的領域跳躍到未來的領域,跨度越大說明其想象力就越好。

第三,看其回答問題是否獨立新奇。一個人能想像出其他人所不能想像的問題時,那說明他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別人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