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做到位,結果才完美。隻有將工作做到位,才能創造出最好的結果。將工作做到位是落實責任的基本要求,對結果負責,是責任感的體現。作為企業的一分子,每個員工都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工作做到位。
“做事”是完成任務,“做成事”才給了結果
做事並不難,人人都在做,天天都在做,難的是把事一次做到位。做事和做成事是兩回事,做事隻是基礎,隻有將事做成,工作才算真正有了結果。如果隻是敷衍了事,就等於在浪費時間,做了跟沒做一樣。這就是很多人忙而無果的重要原因。隻做事而不是做成事,會培養出一支渙散、沒有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團隊。
有的人經常說:“我努力了,所以我問心無愧。”而老板會說:“我看到你努力了,請給我結果。”許多人認為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這是一種非常荒謬的觀點,懷著這種心態去做事,往往是結果移位,甚至無果而終。這種人所看重的“內心的體驗”也隻不過是失敗帶來的遺憾和傷感。這種遺憾和傷感或許是詩人們創作的源泉,但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沒有任何幫助。
有一位企業家講述了自己經曆過的“一個字值83萬元”的故事。
1988年,改革開放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這位企業家應聘到某沿海城市的一家報社做廣告業務。
當時報社最缺乏的是廣告業務,而他準備上班不久就給單位一份很大的“見麵禮”。
他得知他的一位朋友要到這個城市的開發區投資,並計劃在當地媒體投放價值總計83萬元的廣告。憑著自己所在報社是當地知名媒體的優勢,再加上私人關係,他最終拉到了這筆業務。
要知道,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一筆很大的業務,因為業績如此突出,報社準備提拔他為副社長。
開發區舉行奠基儀式的那天,他帶上社裏最優秀的記者,讓廣告部員工全體出動,準備用大幅版麵進行宣傳。奠基儀式結束後,有位業務上的朋友邀請他去唱卡拉OK放鬆一下。盛情難卻,於是他向記者和相關廣告人員交代好工作就去了,一直玩到淩晨一點多才回家。
但是第二天早上,他當副社長的夢就破滅了。因為這天他們出版的報紙犯了一個最不應該出現的低級錯誤。每一份報紙的頭版頭條都印著醒目的大標題:“某某開發區昨日奠墓。”他們竟然把“奠基”印成了“奠墓”!當地企業都特別重視“彩頭”,看重吉利,而把“基”寫成“墓”,無疑是犯了客戶的大忌,何況這還是開發區項目正式啟動的第一天。
結果可想而知,朋友一怒之下取消了83萬元的廣告訂單。不僅如此,報社的聲譽也受了很大影響,一些準備在這家報紙上投放廣告的客戶,紛紛取消了自己的投放計劃。
做成事,才叫做了,否則,就像這則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就因為一時疏忽,沒有把最後的工作做好,結果前麵做的都成了無用功。
職場中,最受歡迎的人毫無疑問是那些執行到位的人。行百裏者半九十,執行的關鍵往往在最後的10%。最後的10%執行不到位,前麵的90%就是白幹,甚至比不幹更糟糕。
【結果力訓練】
“做事”和“做成事”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隻是簡單地做事,不用心,不細致,不看結果,敷衍了事,就是在浪費時間,做了跟沒做一樣。工作中,我們怎樣才能保證做成事情,或者一次到位呢?
1.做到10分
企業家劉永行說:“如果我們每個人不是把事情隻做到9分,而是做足10分,如果整個企業所有人都這樣,我相信我們的員工就能拿到10倍於現在的工資。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再改進一點,做足11分,盡到12分的責任,我們就能夠趕上歐美。企業發展了,個人才會隨之發展。”做到10分,才是完美的執行,老板才對你的工作滿意。
2.問題解決了才是做了
做了並不意味著解決了問題。隻有做好了,把問題解決了,才稱得上是合格地完成了本職工作。沃爾瑪公司的創始人沃爾頓年輕時認真負責刷牆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麵牆改變了沃爾頓的命運,更確切地說,是他這種“做好了,才叫做了”的認真精神改變了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