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二章 對證預演二元書(2 / 2)

望著雲歸海背影,歸無咎心道,這人來得正是時候。

所謂《二元書》,名字雖然和越衡宗《九元書》似乎類出一係,但是其根腳卻截然不同。

這“二元”,乃是歸無咎觀覽千般道法,依照能否為“空蘊念劍”所收納而分出的二元;換言之,亦可以是他與黃希音“借道對證法”的“二元”。

雲歸海雖然資質並未達到絕頂,但是若是緣法到了,歸無咎也並不介意接納一個有誠心的追隨者。

之所以對雲歸海,如若有緣,數十年後或可拜在黃希音門下,其實自有深意。

這“二元書”功法,乃是歸無咎依照包括越衡宗在內的九宗絕學,乾元、上清、雲中派的大藏正經,嚐試將其中與《空蘊念劍》無緣者,提煉出來,成就一部法訣。

也可以算是黃希音所走之路降低難度後的“形下之道”。總結,探索,試錯,兼而有之。

其中關係,大約可比擬為《通靈顯化真形圖》本經與十三內府別傳之間的關係。

通過這一步嚐試,不但是歸無咎日後指點黃希音的借鑒,將來也可以在黃希音的修道途中,多出一個可以參照的具象。

從這個角度,黃希音將來道途,也會有雲歸海的一份功勞。

這才是雲歸海和黃希音之間真正的淵源所在。

打發了雲歸海,是歸無咎整理自家道途的時候了。

由於歸無咎道法之高明純粹到了頂點,因此數日前在和武光霆、謝推遷試練三日後,便徹底掌握了和元嬰修士作戰的關鍵。在他一身實力發揮到極致時,足以壓製所有火候未到的元嬰境。

這一式,就像境界更高一籌的“四生滅”。

但是正因為如此,這戰鬥的結果,是有幾分欺騙性的。雙方的真正差距,絕不像場麵上顯示的那般巨大。

即便臻至三寶映照合一的程度,歸無咎一身法力也隻有元嬰後期修士的三分之一上下。若是實力較為強勁的真傳弟子如範移星,自己法力僅相當於對方兩成以上、三成不到的程度。

憑借著超出對手四個境界的精純根基,歸無咎的確是勝過範移星一籌。

不錯。

看似無懈可擊的場麵,實則也隻是“一籌”的差距而已。

倘若隱宗之中藏有真正萬年一出的人才,根基之厚和歸無咎拉近到三個境界的差距,那雙方就已經處在一個水平線上了。

若本次“崇台會”上有這麼一個人物,歸無咎或許依舊可以憑借圓全無暇的發揮逐漸積累優勢,最終戰而勝之。但是這個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過程,至少要一個時辰之上。

若是如此,雖然勝負不變,這震撼人心的場麵卻決計無法維持了。

假設再進一步……

若是有望成就道尊的才人物現世,越一階作戰,歸無咎必敗無疑。

七十七家隱宗,不敢一定無有這等人物。

因而在“銓道會”正式開啟之前,歸無咎何嚐不是在與時間賽跑。不但要將十一家宗門的所得一一吸納,更要將妙觀智大魔尊所傳的魔嬰功法,稍稍推進一步。

把手一拂,十一道玉簡一口氣取出。

歸無咎微微一笑,這也算是土著文明之中和九宗道法的一處顯著差異了。

在九宗之中,若想旁觀別派至法真傳,門檻卻要比比土著文明中高得多。若無特殊機緣,是極難實現的。

而土著文明之中,哪怕是《大藏》、《正經》兩部根本經典,同樣留諸於具體的文字玉簡之中。而各派修士,對於此物的重視程度,同樣不如九大上宗。

即便人人均知,八大經典之中以《大藏》、《正經》兩部為主。但是在絕大多數修士的認識中,唯有完整的八部經典,才擁有絕對的價值。其餘六部輔經,雖單一拎出來不如《大藏》、《正經》二部,但是依舊是千錘百煉的“實用法門”的根基。

有經典而無法門,若要推演出合用神通,至少要以十萬年計。

因此鬥敗各家真傳之後,各家經典同樣來得異常順利。

歸無咎取出第一枚玉簡,大寧宗正經《龍章鳳文五老經》,心神浸入其中……

Ps:本來進度是挺領先的。這幾有點身心俱疲的意思,昨晚又被空調吹傷了,今勉強擠出一章。回頭一看,連今在內415.4萬,已經落後平均進度了。

還有64.6萬,一定要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