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四典彙通 上下無隙(1 / 2)

春風和煦,暖意融融。

歸無咎近日修行,不同於往時。

每日入定深研,神思精慮,不過一二時辰而已。其餘時間,或倦遊山水,縱橫於方圓千裏之內;或改換形容,藏形於半始宗低階弟子之中,觀其人文,明其心跡。

如今黃希音在半始宗金丹境弟子而下,名聲愈顯,幾乎闔宗盡知,與二三十餘載前的雛鳳清鳴大不相同。

歸無咎周遊半始宗之內,倒是有半數的時間,是來鑒賞他這開山大弟子講法布道、開示後學來了。

其實黃希音之所以名聲如此之著,不單單是其演講道法效用卓著之故,更有另外一重重要原因。

不知何時開始,有一道消息在半始宗下層弟子中擴散傳布;言道黃希音根骨卓越,來曆不俗,將來道行進益之後,便是半始宗的下一任掌門。

此事歸無咎也暗自稱奇。這一秘聞乃是當初他與高梧上真二人約定,知情者除荀申、陸乘文外,不過寥寥數位玄上真而已,皆是幾位人劫道尊座下最得力的人物,也不知是如何泄露出去的。

但是如此一來,往黃希音處靠攏的,除卻真正道術有疑者;卻另外又多出一批動機不純之人,提前鑽營布局。

承擔初步篩選的北門雲錚等人,職責便愈發重大了。

隻是,似那些的確心性不堪、純屬鑽營之輩,自然能夠被其輕易擋下;但是人心世情之難測,可謂晦暗曲折,豈能盡以黑白分渠,一斬而兩分?

人心之妙,妙不可言。

譬如眼前。

此時歸無咎身形如虛如幻,五感莫見,藏身於亭外二三十丈處。

黃希音正在講授道術,坐下有一十四五歲的少年,唇紅齒白,雙目十分靈動,身著深藍寬袍,腰間懸了一件虎頭墜,一臉恭敬聆聽的模樣。

但是歸無咎劍心之玄,卻能將其本心完全映照,纖塵畢現。

這少年資質相當不俗。縱然今後無有其他奇遇,單單是憑借半始宗自家的功法傳承,按部就班修行數千載,亦有極大幾率步入近道境中。

此刻,他的確是在專心聆聽黃希音講法。

少年所提出的疑問,亦的確是其道途之中所遇之關鍵疑難症結,一旦豁然貫通,收獲決然不;絕非當年所遇借取前人之難題來做敲門磚那一類人。

少年名為方晨。

但歸無咎同樣看得分明。方晨亦是屬於知曉黃希音背景之流;心中未嚐沒有結下良緣、覓得捷徑的心思。

若是無有這一重因素,或許眼前之人便有可能選擇獨自鑽研破局,而非請教於人;但若方晨是個投機取巧之輩,卻又未必。

二心一人,一人二心,不過如此而已。

一念及此,歸無咎心中一處潛藏窒澀,忽地冰消雪融;入道以來種種知見,無論境界低微之時的新的體貼,還是真幻間中近道境的心種玄妙,一切混同歸一。周身氣機勃然高漲,無端生出層層妙意,氣衝雲。

歸無咎長聲一笑,旋即拔身而起,不過瞬息功夫,就返至中穹頂之上的界入口。

黃希音猛然抬頭,眉眼一亮。

她當然辨認得出這氣機之所屬;隻是抬首相望時,歸無咎已無影無蹤了。

界之中,清泉石台之上。

歸無咎盤膝而坐。

很顯然,此時的歸無咎,並未動用“武域輪回”此寶。但是他一身氣象之幽深,竟然到了十分離奇的地步。一言以蔽之,似乎是“重”;好似其八尺身軀,儼然有一山之“重”。

若是這“沉重”再強勢、直觀一些,幾乎便有三分近道大能巍巍然“以我為主”的韻味。

歸無咎微微一笑。

無意中遇見人事有緣,終究是成了。

原來。歸無咎這一段時間看似“散漫”的修行,並非無由;而是修行之中一大奇特的關卡,亟待突破。

直至今日,才是大功告成。

自柏果處得來的《神藏索源通貫十方成就法》大成,煉成秘法“紫虛之卦”後,歸無咎便在靜靜等待一事。

魔門四典彙通,由分枝轉成全體,該當有些特殊講究才是。這一點,歸無咎在四經典的領悟過程中,望見了清晰的脈絡,自信決計不可能看錯。

故在“紫虛之卦”大成之後的七日,歸無咎磨煉心意,精敏入定,感悟著此身此心的微妙變化。

但是己身卻是空空如也,不得回響。

再度回味四經一遍,歸無咎確認對於其中精義的領悟並無絲毫疏失。於是便當機立斷,鬆弛心境,隨緣采取。到了兩月後的今日,終是水落石出了。

論所得之義,便在“彙通”二字上。

道途所得,無有偏廢,皆由一心所主。

當日在真幻間中,驚幻曾經提醒歸無咎道。近道大關之前,借得法門,若是肆意動用,醉心於斯。極有可能在真正破境之時,遇見窒澀。但是此時歸無咎心中雪亮,對此時的自己而言,無論是當初真幻間中的近道履曆,還是借用武域輪回此寶。動用次數愈多,對己反愈加有益,不再有絲毫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