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四典彙通 上下無隙(2 / 2)

換句話,如今的歸無咎,所得一切道術知見,無論是靈形境、金丹境、元嬰境,亦或者近道境,皆已貫穿歸一,主宰於心。

不止是歸無咎。似荀申、陸乘文,馬援,孔萱,乃至功行更略遜一籌的箴石、申屠鴻等人,常被各族各宗底下之人視作“未來的近道大能”。但這一稱呼,是就其潛力而言。

而今日的歸無咎,一步踏入這奇特的“幽重之境”後,卻真正可以如此稱呼了——

與其他是元嬰修士,不如是“未來的近道大能”。

這絕非是就其潛力的稱許;而是一種理所當然、更加確切的評價。

見道知道,有此境界;心雖渺遠,根基尚缺。

其中微妙之處,不可不察。

除卻法力積蓄的水磨功夫尚有不足,歸無咎已立身於元嬰境中超邁古今的最巔峰。這是真幻間履曆和四部魔典兩大奇緣相結合所誕之“果”。

若無真幻間機緣,便不能親身窺見上境玄妙;

若無四部魔典俱足,便無法將那一線“非我所有”的裂痕和隔膜徹底泯滅。

歸無咎出神半晌,忽地微微一笑。

這兩道機緣相結合,倒是令歸無咎忽地生出一個奇怪念頭:

今日情景,自己的上境大能打通夙慧臨凡,亦無不可。

念及此,歸無咎心中驀然生出一絲悸動,欲與那位潛在的敵手,鬥上一鬥。

上下彙通,幽重自許。

自這一刻起,他“知道”了。

過往數十載以來,歸無咎自信不弱於人,縱然是與軒轅懷相遇,亦未必不能與之一戰。

但是此種觀念與信心,到底依舊是一種源於經驗的自信——

自己采擷了如此豐贍之道術,獲得了如此廣博之機緣,修成了如此高明之神通,又有借道對證,心丹相合之術為羽翼,所有的一切相加,底蘊之厚可謂驚人之極;按照常理來,亦不當在任何人之下。

而今日的歸無咎,才真正“知道”了:劍心臨凡,上下貫通,大致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若是鬥上一場,誰勝誰負,不敢有幾分把握;但是……畢竟是“知道”了。

“知道”,就是最大的底氣。

歸無咎閉上雙目,約莫十餘息後,駢指當空一劃。

點點清微氣機,隨時演化,成就諸象。

歸無咎立身之地,除卻清泉冷霧,碎石星布,便清減再無其餘了。但是此時氣機幻動,周遭卻多出了三樹幼苗,六株嫩草;草木之間,環伺著兩隻白兔,兩隻狸貓,一條黃狗,一隻*******犬之聲相聞,往複奔逐;草木搖曳,動靜之間,立刻就將清寂冷清之地點活了。

又過了十餘息,眼前之意象漸漸模糊,消散,然後顯化成一十五柄劍,若沉若浮,環繞於歸無咎周身三丈之內。

寒光瀲灩,清輝凝形。

第五重,大成!

但歸無咎似乎尤未滿足。隻見他眉頭微皺,指尖又是一撥一彈。

三點寒芒,清光爍爍,迸發而出之後,立刻顯化成“歸無咎”三個大字,一尺多高,意象剛柔並濟,如在秋千之上,緩緩飄蕩。

這三個字,並非是歸無咎刻意將劍意凝成如此形態。而是心意一動,純出自然。似乎修為到了這一步,就必然是如此結果。

第六重,大成!

法門推演,元嬰境中所能掌握的極限,六重空蘊念劍,水到渠成的成就。

這一關之難,不在法力之積蓄,而在心境之貫穿無二。憑借真幻間履曆和四部魔典的水乳交融,一口氣連破二境,看似驚世駭俗,其實何嚐不是情理之中?

第五重一十五劍。

第六重一十八劍。

論數目的增長固然是緩慢了些,但是哪怕隻是一劍的突破,亦是敵人承受極限的大飛躍。

除此之外,尚有一重心得。

空蘊念劍三四重境時,所得妙術號稱為“餘音”;五六重境之所得,號稱為“寄情”。其中微玄,在歸無咎將神通法訣推演出來的那一日,便已盡知了。

不但如此,寄情之妙,與尋常的助人秘術相較,暗藏了三種獨到功用,亦是歸無咎早已明了的。

其中最為玄妙之處,是此劍寄存於他人之身,既可以由所贈之人自由施展;亦可以由劍主親身駕馭,人我兩便。

歸無咎眸中幽芒一閃。

初得此法之時,他隻是從實用的角度,對其甚為滿意。但是今日真正修成了,對於其中的深刻道理,才終於窺其全豹。

念頭一轉,麵前清影一晃,又一個“歸無咎”端立於三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