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瓶中貼著一枚指甲大的四方錦貼,上書一個極為醒目的“禁”字。
拔開瓶塞,指在瓶口處輕輕一抹。登時一道灰蒙蒙的霧氣躍然而出,繚繞指間,蠶食遊動,宛若附骨之疽。
歸無咎指原本色澤紅潤,精滑有若白石。但是此時遭這氣機一染,卻仿佛鏽蝕了一般,呈現一種異樣的蠟黃色。一身茁壯生機,亦大受影響,呈現枯弊之相。
指間鉤沉,劍意一展。
隨著“歸無咎”三字姓名閃爍,似有劍形似存非存,一閃而逝。
然後清楚可辨,那一團腐蝕異氣被削去了大半。歸無咎指之上卻也多出了一個寸許長短的豁口,似有點滴藍色“血液”灑落,但離身不過數寸,立刻又煙消雲散。
這是歸無咎自江離宗得來的一件奇物,名為“九尼散”,出自江離宗一位名為梵永忻的上真之手,此人精通煉藥雜項,多有奇特經營。
此“九尼散”奇藥腐蝕力甚強,一旦沾身,近道境以下,除卻秘製之藥解之,難有他法。
但是此藥非得真正近身,方能生效。且其藥性甚為脆弱,沾身之前,隨意經風雷水火之力洗練,便可將其藥力化盡。若煉入神通之中,又或者在鬥戰中發揮什麼奇效,那是完全指望不上的。
紫微大世界雖大,但能夠在高深境界的鬥法中能夠幹涉勝負的外物,依舊少之又少。
歸無咎將其討來,並非是為了獵奇;而是精研劍道之時,為了明了劍術界限之用。
空蘊念劍號稱無物不斬。但是其亦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已身能感、能知、能見為限。若是所見非真,又或者所針對的目標是什麼無形無相之物,那麼劍術之用,就大打折扣了。
譬如這“九尼散”。
外人難明底細的是,其實此時歸無咎指之上,這一團看似渾濁鏽蝕的氣機,其實隻是幻景,並非真正的“九尼散”本體。此物與人身混合之後,儼然到了無量精微、不分彼此的地步。
所以歸無咎試以“空蘊念劍”斬之,不能精確把握其性相形狀。雖將此惡濁藥力斬去大半,但到底並未盡得全功,反而使得自家法身收了輕微損傷。
所謀是否可行,馬上就要水落石出了。
歸無咎深吸一口氣,心意一沉,引動念劍,已然轉入“化身”視角。
定睛一看,歸無咎嘴角微微一揚,心中已篤定了三分。
“化身”視角之中,空空蕩蕩、如冰如鏡的歸無咎手指處,已然變成奇異的蠟黃色。但是一眼就能看清,這所謂“異常”的清晰界限。好似這以無形無相、難感難知著稱的“九尼散”,隻是浪得虛名而已。
一劍揮灑,清光煥然。
低首再看時,指之上,已是光潔如新。所謂“不分彼此”,但是此刻卻已被幹幹淨淨的解決了。
若是歸無咎正身對這方地的感應亦達到如此程度,則空蘊念劍的威力之強,又要攀升一個台階。今日之用,唯化身之“自斬”,方能達到這精微難測的境界。
但饒是如此,其中的深刻意義,卻是常人領悟不到的。
有了“九尼散”之試托底,歸無咎才敢進行下一步。
因為接下來的步驟,若是稍微行差踏錯,法身受損,至少需要五六十年水磨功夫,才能彌補回來。
歸無咎右指向一點。
一柄六寸長短的劍忽地憑空凝形,悠然浮動。
此劍相貌精微具體,絕非“空蘊念劍”;乍一看去,倒更像是一柄真實的寶物。
觀其品相大為不凡,若是不明就裏之人,觀之不免疑惑。因為此劍雖玄妙非常,但輕易可辨並非是“祭器”一流的層次。也不知歸無咎尋了這樣一件外物,是何用意。
但是若是經曆過陰陽洞之戰,卻極易對此劍生出三分熟悉之感。
歸無咎淡然一笑。
他自然不知。直至近日,禦孤乘經軒轅懷之手,方才看出《空蘊散神經》與空蘊念劍之淵源。但歸無咎自己,卻早已對劍身劍鞘之分了如指掌。
雖然無有劍經本文,但是以親身之領受推敲之,歸無咎自信此劍已得了“一劍破萬法”之道三分神髓,甚或猶有過之。
心意一引,劍由靜而動,竟猛地斬向歸無咎之左臂!
這一劍斬下,歸無咎左臂看似無有異常;其實細看之卻宛若寒冰封凍,幾乎半身不遂,麻木不仁。
歸無咎雙目一眯,視角遁入化身。
寄情。
劍光又起。
宛若水波遊動般的光華蕩漾之下,歸無咎的左臂,竟奇跡般的恢複如常。
歸無咎長笑一聲。
自今日起,圍繞“一劍破萬法”的鬥戰體係,已被徹底破解了。若是禦孤乘不能另立新道,以後再相逢時,可謂勝負昭然。
不止是針對“一劍破萬法”。哪怕是麵臨其餘敵手,歸無咎亦多了一件分量極重的護身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