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剛參加工作的男孩在網上與我聊天,他說自己很孤單:
畢業後,想念同窗的朋友,想念和同學一起打球、聚會、喝酒的日子。那是多麼開心的事,可是現在,什麼都要一個人做: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哭、一個人笑……每天回到租住的小房子裏,說不出的孤單。
下班坐公交車時,看窗外美麗的夜景,一切繁華都似乎與自己無關,一個人行走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聽到的隻有自己孤單的腳步聲。要是遇到什麼不順利的事,心都酸了,倍感失落。我很懷念在學校裏無憂無慮的生活,討厭現在這種什麼都要自己去做的狀態。要是不長大,多好啊!
這個男孩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一段心理經曆。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也是一個人“獨闖”陌生的城市。我也曾幻想自己一直生活在熟悉的大學校園,過三點一線的簡單生活,但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生活在自己的空間裏。隻要我們進入社會,無論自己是否想長大,是否已做好準備,是否能獨立,很多事情都不得不去麵對——生活的挫折、人際關係的複雜、自身能力的局限,等等。我們無從選擇。
學校幫助我們成長,社會逼迫我們成長。在學校中,我們可以慢慢地學習,慢慢地長大;而在社會中,如果我們成長得太慢,很可能就會在某一領域被淘汰,被那些比我們“成熟”的人所替代。
在校園裏,隻要我們考試成績好,人格健全,基本上就會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而在社會上,僅僅成績好,工作業績好,是不夠的。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一旦我們的能力不夠,就會被太多的候補人員快速地替換。
有很多年輕人在我麵前抱怨自己學有所成卻總是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也有很多年輕人抱怨自己運氣不佳,總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更有一些年輕人終日憤憤不平,與自己同時走出校園的同學為什麼能很快得到提升,而自己還在原地踏步。一天到晚隻會抱怨的人,必定是不成熟的人。當你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麵對社會,如何快速地適應社會後,你就沒有時間去抱怨了。因為那個時候,你把時間都用來學習、工作和拓展人際網絡了。
徐良是個有理想的男孩,他畢業後目的非常明確——利用5年時間在北京買房。結果不到4年時間,他的目標就提前達成了。在這4年多的時間中,他覺得自己成熟了很多。
他剛工作的時候,在一家小公司做文職。當時和他一起進去的另外兩個新同事也都是普通大學畢業生。在公司裏,基本上每次電話鈴響了,都是徐良起身去接,其他人根本就不動。
時間長了,大家好像都習慣了徐良做一些辦公室“公益性”工作,電話鈴一響,如果徐良不起身,大家就會一直等著,直到他終於忍不住了起身去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