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賺取金錢不是目的(2 / 2)

約翰·斯特林指出:“懂得自我克製的教師的最壞的教育,也強於那些自以為是而不知節製的教師的最好的教育。”羅馬人恰好也用了同一個詞“美德”來命名勇氣。勇氣存在於一個人的肉體感官之中,而美德存在於一個人的精神靈魂之中。最崇高的美德就在於自我克製。

因此,自我克製一課——即為了將來的利益暫時犧牲當下的享樂——是最後要學習的一課。這些最難上的課程自然是期望人們發揮他們所賺的錢的最大的價值。然而,很多人習慣於他們所賺的錢用於眼前的吃喝,直至揮霍殆盡。其結果是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陷入被動,隻有靠節儉度日。在我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平日裏任性恣意,揮霍無度,貪圖享樂,可是一旦時勢艱難,他們卻發現自己囊中所剩無幾,生活難以為繼。這也是出現社會上一些人無依無靠、窮困潦倒和生活悲慘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向人們公開怎樣賺錢這一偉大秘密,許多流行書刊已經出版發行。但是,賺錢是沒有任何秘密可言的,每一個民族大量的諺語都證實了這一點。如,“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勤奮乃好運之母”,“沒有耕種,沒有收獲”,“沒有汗水就沒有‘結晶’”“天道酬勤”,“世界是屬於那些勤勞和堅韌的人”,“貪吃貪睡必然債台高築”。

這些飽含哲理的諺語,是代代相傳的知識寶庫,揭示了發財致富的最好方法。而且,和其他一些廣為流傳的諺語一樣,它們是最早的道德準則。它們經曆了時間的檢驗,並且,人們的日常經驗還在證實它們的正確、力量和真理性。

關於意誌的力量和對金錢的妙用與濫用,所羅門的格言充滿了睿智:“工作中偷懶的人和生活中鋪張浪費的人是孿生兄弟。”世間的貧困要麼是因懶惰而起,要麼是因鋪張浪費而生。而且,懶惰與鋪張浪費往往是結伴而行,懶惰的人必然浪費,浪費的人一定懶惰。“去看螞蟻的人,是懶漢;思考螞蟻工作精神的人,是智者。”這位講道者說,懶惰的人必然貧困,而且是“像雲遊者那樣貧困,像武士那樣赤手空拳”。而勤勞和正直的人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酗酒者往往食不果腹,瞌睡蟲難免衣不蔽體。”“誰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誰就富甲天下”。但是,最重要的是“智慧比黃金更可貴,智慧比珠寶更無價,它的價值無可比擬”。

勤奮和節儉可使一個智力一般的人憑借自己的收入,而獲得相當的獨立性。即使是工薪階層的人,隻要他對自己的收入合理使用,精打細算,不做無意義的花銷,他也能做到這一點。一分錢雖然微不足道,然而,無數家庭的幸福正是建立在對每一分錢的合理使用和節省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一個人不珍惜這每一分錢而讓他的辛勤勞動所得隨意從指縫裏流走——一些送給了啤酒屋,一些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花費掉了,那麼,他會發現自己的生活與一般動物並沒有多大區別。相反的,如果他不隨便亂花一分錢——部分錢用於社會福利事業或投資保險基金,部分錢存入銀行,其餘的全交給妻子去統籌安排,用於家庭日常生活開支和家庭成員的教育費用,那麼,不久他就會發現這種對每一分錢的注重會給予他豐厚的回報,個人收入在不斷增加,家庭生活越來越紅火,對將來心裏也沒有什麼擔憂。

如果一個從事實際工作的人誌向遠大,並且擁有超乎常人的精神財富,那麼,他不僅自己會從中得益,其他人也會在他的生活道路中受益匪淺。

在賺錢過程中,最需要的東西是人的精力,積累財富則是最高的獨立目標。一個人如果全身心地追求這一目的,鮮有不成功的。但是,量入為出,點滴積累,零攢細聚,使得金錢數量日益增加,卻極少有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