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2)(1 / 2)

經過溝通,丈夫終於了解妻子的苦心——想在母親有生之年多盡孝道。妻子也理解,丈夫精心策劃這趟旅行,連設備都準備好了,倘若不去也很可惜。

於是他們開始尋找第三條可行之道。

丈夫說:“我們能夠到距母親不遠的地方去度假,甚至邀上附近的親友一起度假,豈不更有意思?”

事情就這樣令人滿意地解決了,這樣不僅滿足雙方的需要,而且更進一步加深了互相的感情。

一腳踏油門,一腳踩煞車

在討論問題發生分歧時,不少人不但不及時煞車,反而猛踩油門,給對方施加更多的壓力,給自己找來許多自圓其說的理由,這都是不夠獨立的表現。不管你是企圖討好他人而損己利人,還是仗勢欺人,損人利己,都無法創造出合作的氛圍。

缺少安全感的人卻總愛堅持己見,一意孤行,處處要其他人附和自己。他們根本不知道,容納不同的觀點是人際關係中最難得之處。我們希望求同存異,並不是要求一定要一致,即使一致也未必齊心。搞合作必須尊重差異,團結才能互補。

創造性組合除了對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外,還對個人也十分重要。有些需要創造力解決的問題,單靠理性是沒辦法解決的,隻有把閑置的右腦調動起來,讓它主管的直覺和創造力和左腦相配合,共同協作,才能解決單靠一方無法解決的難題。

尊重差異

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心理、情緒和智能,而且每個人眼中的世界也是不同的,我們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這些問題。

有些人總以為自己最客觀,片麵地認為別人都失之偏頗,其實他們是畫地自限,把自己束縛在一個小圈子裏。

我們要向虛懷若穀的人學習。他們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見解,因此能增廣見聞。這正就是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完全矛盾的兩種意見同時成立,這是心理使然。在現實中,我們能夠看到,有些矛盾不僅可以並存,而且都言之在理。

有的人喜歡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實際上這是在浪費時間.消耗精力。隻有在歧見中溝通,才會有所收益。

教育家李維斯在著名寓言《動物學校》中闡述了個別不同的重要性:

有一天,為了教育下一代如何應付日益嚴峻的挑戰,動物們計劃設立動物學校。為了方便管理,校方要求所有動物一律要修完包括飛行、跑步、旅遊和爬樹等本領在內的全部課程。

問題就出現了:

兔子跑步堪稱一流,但是在遊泳課上,隻能望池興歎,一籌莫展。

鬆鼠是爬樹高手,然而飛行課的老師定要它自地麵起飛,而非借助材從頂上降落,弄得它一節課下來精神不振。結果飛行不但沒學會,爬樹反而隻得了個丙。

老鷹在爬樹課上可不聽老師那一套,它第一個爬上樹頂,堅持要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

一學期糊裏糊塗完結了,校方找不出各門均優秀的學員來代表畢業班致詞,最後在無奈之下隻好邀請不起眼的鰻魚出山。鯉魚的泳技是一流的,別的如飛、跑、爬等項隻能勉強過關。

校方未將掘土打洞列為必修課,這下激怒了地鼠家族。它們先把子女托付給獾當學徒,然後聯合土撥鼠這些鼠幫弟兄另設學校。

化阻力為助力

在互相依賴關係中,對付阻撓成長和改變的最有力的途徑即集思廣益。為了形象說明這個問題,社會學家李曾用“力場分析”模型來描述鼓勵上進的助力與阻撓上進的阻力,如果是平衡或互助的狀態。

如何看待助力和阻力呢?助力一般是積極、自覺、符合發展規律的力量;而阻力多半是消極、負麵、不自覺、不合邏輯、社會性和心理性的因素。

可以以家庭為例,認同家庭應該和睦相處,氣氛應該開放和尊重的觀念,就可以認為是我們所說的助力。然而單有助力是遠遠不夠的,家庭中還有諸如夫妻間關係失和、子女間關係不睦,或者由於工作忙碌而無暇顧家等阻力,時刻在抵消正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