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觀察自己是怎樣與別人同化,而其他人又是怎樣與你同化的,特別要注意雙方非語言動作同化的過程。非語言的同化大都是自然發生,而一般雙方都不自覺。比如說,一對夫妻吵架時,他們之間有許多不同動作,卻很少有同化。同化使人們之間產生信任和合作的氣氛,倘若處理不當的話,人們之間就會出現信任危機。怎樣在有害氣氛的情況下對付難纏人物呢?那你盡量在身體動作、臉部表情上盡量與對方同化。讓對方感覺到,你們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非語言的同化是不是運用得越多越好嗎?其實不是那樣的,那隻會讓對方覺得在譏諷對方。要運用得恰到好處,不要引起對方的注意。同化往往在雙方相處甚歡時才會引起的。在一般情況下,動作行為上的轉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去同化。比如說,你跟一個喜歡抖腳的人在一起,起先你也許不會抖腳,但隨著時間一分鍾一分鍾地過去,你的腳可能會跟著他的腳有節奏地抖起來。
要注意的是,對有敵意的動作,你要克製,千萬不要被同化。如果有人對你揮拳大喊:“你是個蠢貨!”千萬不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也是個蠢貨!”這已超出了同化的範圍。當然,我們對於強暴、侵略性的同化是不讚成的。
以聲音的音量和速度來同化
為了與其他人加強溝通,我們必須加強在音量和速度上的同化。如果對方說話越來越大聲,你也會越來越大聲;如果對方越說越快,你也會緊跟其後。說話快的人要的是速度,不然會感到別扭;說話慢的人喜歡享受自在感。安靜的人討厭和愛熱鬧的人在一起,愛熱鬧的人不喜歡和安靜的人在一塊。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去和別人在音量和速度上同化,不然可能會產生極大的誤會。
在日常生活,特別在家庭生活中,親子之間存在著似乎無法調和的不同,這其實不是愛得是否夠的問題,而是因為雙方同化得不夠。比如說,由於雙方的語氣,說話方式的差異,使雙方無法溝通,從而進一步拉大雙方的距離,甚至到了家庭破裂的地步。
如何消除這種非主觀因素呢?這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互相理解,進而認識到語音的音量大,速度快並不代表生氣,並且雙方盡量在音量和速度上互相同化,使相互的溝通成功。
學會傾聽才能了解別人
1.人人都需要被傾聽和被了解。
每個人在以言語表達自我的時候,即使在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也急切希望獲得別人的傾聽和了解。如果在一起的幾個人都想同時讓別人傾聽和了解自己,但不把傾聽別人和了解別人放在首位,那麼隻會弄得不歡而散。
不知你能不能做到,在自己最不樂意時,將自己被傾聽和了解的需求放在一旁,而去了解和幫助頭痛人物,讓他們充分地表達他們自己,倘若你能做到,那麼他們能夠、甚至願意傾聽你的可能性就隨之增加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傾聽和了解,然後就會減輕自己的心理包袱。
2.學會傾聽。
大多數人一生中十分之七的時間在從事各種各樣的溝通:寫作、說話和傾聽。我們大都上過寫作、說話課,可又有誰正式上過傾聽課呢?我們不得不學會溝通過程中的這種最重要的技巧。
約翰·洛克菲勒特別注重傾聽。他所實行的政策往往是經過傾聽大家的意見,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連最後一點證據都經過論證才下結論。我們從中能夠體會到:隻有懂得傾聽的人才有可能在感情、事業、家庭等各方麵取得成功,並且把握住其他人錯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