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信心的敵人,恐懼有很多種,拿破侖·希爾認為恐懼主要有7種:①恐懼貧窮;②恐懼死亡;③恐懼批評;④恐懼健康不佳;⑤恐懼失去自由;⑥恐懼失去愛;⑦恐懼年老。
恐懼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恐懼貧窮和衰老。我們不分晝夜地工作,因為我們十分害怕貧窮,盼望多掙錢以備年老或不時之需。這種普遍的恐懼給了我們很大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過度勞累。
人的生命度過40個年頭——達到這個年齡後他才剛算心理成熟,卻不斷壓迫自己,這是一個悲劇。這種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壓力讓他變得沒有目標,並迷失在各種矛盾衝突與欲望糾纏中。
人類最無可彌補的損失就是,不知道可以用一種簡明的方法使普通人充分樹立起自己的自信來。在青年人受教育之前,竟沒有一位老師能把這種已知的增強信;乙的方法告訴他們,而對於缺乏信心的人而言,並不能算已受過正常的教育。
被恐懼所控製的地方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
一位哲學家說道:“恐懼是意誌的地牢,它跑進裏麵,躲起來,企圖在裏麵隱居。恐懼帶來迷信,而迷信則是一把劍,偽善者用他來刺殺靈魂。”
希爾在他的打字機前掛著一個牌子:“日複一日,我會在各方麵取得成功。”
你如果不是逼迫自己走向貧窮、悲哀與失敗,就是引導自己走向成功,這完全看你具有哪一種想法。如果你要求自己成功並不斷努力,你定會成功。
恐懼是一種普遍性的消極心理,全世界的人們都會麵臨恐懼的壓力。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我們恐懼的來源,其中有很多是因為平時受到某種威脅的後遺症。
“害怕被拒絕”的恐懼
這歸因於小時候父母對你過多的批評,但最嚴重的是來自同伴的批評。我們不妨回想一下童年時聽到的“壞孩子”、“淘氣鬼”、“出去”等話。
父母無形的責備經常會給孩子貼上標簽,造成他們意識混亂,導致不良後果。
入學後又會有一些外號,如:“大頭”、“竹竿”、“雀斑”、“暴牙”等。
上了大學或進入名校,情況並也沒有改善,常被人稱為“無聊”、“刻薄”、“呆板”、“假認真”、“頑固”、“粗野”等不恰當或是傷害你自尊心的綽號。
在各種各樣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常會吹毛求疵,缺乏自尊、自信。害怕被拒絕成為“害怕變化,他們隨遇而安、不思進取。
“害怕成功”的恐懼
這種恐懼之所以充滿了我們的社會,根源在於我們小時受到的教育。嬰兒一直被管教,這使他明白有許多事情是不能做好的,有許多事也不應去做;電視上的暴力。凶殺也在他們的腦中留下了痕跡。
未成年的孩子常常住在家中,父母外出工作後家便會成為“旅館”,孩子們的遭遇便可想而知了,凡事將就的習慣也紮下根來。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過於急切,使得孩子們產生了“害怕成功”的後遺症。甚至對所有嚐試都非常恐懼。他們拚使找理由開脫自己,做事情拖拖拉拉。
大多數人都知道,隻要運用想像力,便會有創造力。一些偉大的傳記也是這樣記載的。這些偉人原本是普通人,在克服了眾多困難後才成為了偉人,但普通人不相信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安於平凡或不成功,並在希望與妒忌中度過一生。由於他們養成了回首過去的習慣(這加強了失敗的意念),並幻想同樣的事情會出現(預測中的失敗)。由於他們受製於別人定下的標準,因此常把目標看得遠不可及。既不相信夢想會實現,又沒做好充分的成功準備,他們隻能一次次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