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和普通者在性格上的區別是前者往往比較自信。有活力,而後者則不這樣,盡管他很有錢、很有權,也總是在內心裏感到灰暗和脆弱。
然而他們又有共同點,那就是人類天生的自卑感。
自卑,可以理解為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也就是個人認為在某些方麵總是比不上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自卑感就是個體把自己的各方麵能力、個人品質估計偏低的自我評價的消極意識。他們總是感到各方麵不如別人,沒有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求進取。一旦一個人被自卑控製住,那麼他就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的才智便無法發揮。因此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大危害。
在1951年,英國的弗蘭克林從自己拍攝的X射線照片上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後,他計劃就發現做一次演說,但因為自卑,他放棄了這個演說。1953年,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從而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假說,使人們進入到生物時代,並因此獲得1962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由此可見,如果不是自卑,這個發現應該記在弗蘭克林頭上。自卑,使他錯過了成功機會。
然而,究竟為什麼人會產生自卑呢?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提出了創造性的觀點,他說人類的所有行為,或者是由於自卑感,或者是對自卑感的超越。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人們對改進現狀的追求是永無上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永無止境的。但因為人類無法越過宇宙、跨過時空,無法擺脫自然的束縛,因此就產生了自卑。從哲學角度講,人產生自卑是自然而然的。不過,對於具體的個人而言,產生自卑則可能是有條件的。
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往往依賴外部環境的反映和別人的評價態度。這早已被心理學證實。比如一個畫家,對自己很有信心,但是如果每個和他接近的人都說他畫得不好,他肯定會產生自卑。
阿德勒有過這樣的親身體會:他的數學成績很差,老師和同學們都說他笨,這讓他認為自己是個數學低能兒。然而有一天,他卻作出了一道連老師也沒有作出的數學題,他這才發現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從此改變了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所以有些低能者,甚至有些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和別人的幫助下,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他的長處。
從主體角度看,自卑的形成盡管受各方麵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受個人的情緒、心境、性格、生理狀況的影響,尤其是童年時代的影響。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童年經曆有時雖會淡忘,甚至在意識層消失,然而在潛意識層不會消失;這對他的一生都有很大影響。不幸的童年會產生很強的自卑感。我從小就依知父母,而父母也處處顯得比我們強得多。因此不自覺地,人就產生了自卑,認為自己比不上父母。
一個擁有良好個人素質的人對自卑的克服做起來比較容易,並且他還可以以此建立起自信。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毫無缺陷的,也沒有一個人在各個方麵都是最優秀的,理論上也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人都會有自卑感,隻不過是程度和表現不同罷了。拿破侖·希爾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孩子都是初次到動物園,他們都站在獅子籠子前,一個孩子躲在母親後麵說:“我要回家”另一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說:“我不怕”而第三個孩子則說:“媽媽,拿棍子打它嗎?”。實際上,三個孩子都已感到害怕,隻是他們有不同的表現。但不管是什麼樣的表現,他們都是有自卑感的。這一點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