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自卑感強,常常通過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滿足別人,從而讓別人承認自己。這是一個人感覺上的差異。一個人如果不用客觀的標準衡量自己,而是主觀地認為自己應該怎麼樣,這就會逐漸地產生自卑,使自己受到很大的壓抑。在這種時候,你最需要的就是補償心理。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即一個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會有些偏差,為了克服這種偏差,人往往從心理方麵尋找出路,尋求得到補償。一個人自卑越強,尋找補償心理的願望也就愈大。
在心理學上,可以把這種補償看作是一種“移位”,為了克服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發展自己的特長、優勢,在其他方麵超過一般人。實際上,正是如此才造就了更多的成功人士,如耳聾的貝多芬,身體癱瘓的張海迪,他(她)們都是克服了自己的缺陷,從而超越自卑,走向成功。
自卑感使人產生前進的動力。正是因為自卑,人們才會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才會努力工作、刻苦學習來補償不足。這都會使你成為一個堅持不懈的人。當然,首先你必須有堅強的性格,它是獲得成功的心理基礎。自卑使人成功正是由於自我的堅強性格,能夠看清自我價值,分清優勢劣勢,重新定位自己,從自卑的陷阱裏跳出來,解救自己。
想要擺脫心理或生理上帶來的自卑感,你必須善於尋找其他的東西來代替,補償自己的不足之處。讓我們來看看球王貝利的故事吧!
現代足球界的王者,過去也並不是如此瀟灑、自信。當貝利要加入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考慮到,那裏的優秀隊員太多了,他到了那裏會整天被當作戲弄的對象,他們會用他們優異的球技去襯托他的愚笨。正是這樣,他一直在心裏有一個大問號。然而到了訓練的時候,教練讓他第一場球就打主力中鋒。他一上場,雙腿都不知往那兒跑了。但是慢慢地他發現了自己的優點,優異的技術使他即便在其他大牌球星麵前也有得一拚,他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從此一上場他便感到:“我是在踢球,我看不到對手是誰,名人也好,木樁也好,我都必須繞過他,打門,進球。”
是的,就是因為這樣,貝利成功了,通過轉移視線、發現自己的長處,戰勝自卑。
強者並不是天生的,他也並不是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強,是由於他能更好地認清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戰勝自卑。每個人自卑程度不同,克服和超越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成就的事業也就不同。所謂的成就也就是揚長避短,盡力而為的結果。即使沒有成功,隻要你盡力了,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智,你就享受了成功的人生。
此外,對於心理補償還必須處理好失敗的情緒,對於失敗要正確麵對。人們的發展離不開功,也離不開成失敗,沒有失敗也就沒有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嘛!但是要如何麵對失敗呢?拿破侖·希爾認為:
1.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標,永不放棄。
2.注意目標的可行性,根據實際及時調整,再做嚐試。
3.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找到自信。
4.采用“自我調侃’”、“自我解嘲”的心理勝利法。
因此,要讓自己不成為一個“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發揮個人的優勢,戰勝自卑,超越自卑,達到成功。
對於現代人來說,更需要有挑戰失敗的心理準備,成功與失敗隨時隨地會出現在你麵前,你隻有坦然麵對,提高自己的抗幹擾能力,更加適應社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成功一定會離你越來越近,最終使你成為一個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