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獨樹一幟潮州幫(1 / 3)

1997年10月,一部名為《我來自潮州》的25集連續劇在香港亞洲電視台首播。該劇以中華民國中期至大陸政權易手後為時代背景,講述幾位廣東潮州青年自家鄉赴香港謀生,幾經磨難,終於商場得意,成為巨富的傳奇故事。

對時任亞洲電視主席的麗新集團大老板林百欣發家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此劇正是這位年過八十的潮州富商一生的傳奇寫照。

不到兩年後,另一位說話時始終帶著濃重潮州口音的香港大亨,以984億港元(折合127億美元)身家,一躍登上美國《福布斯》雜誌評出的亞洲首富之位。他就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李嘉誠。

香港,確實是見證百餘年來潮州幫創造商業奇跡的重要舞台,但遠遠不是唯一的舞台。

從上海到曼穀

鹹豐十年(1860年),因二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的《天津條約》,隸屬潮州府澄海縣的漁港汕頭,被迫成為對外開放商埠。這一年,林百欣的潮州府潮陽縣(現為汕頭管轄)同鄉郭子彬在老家出生。

汕頭開埠後,海路交通比之前方便許多,曆來喜歡“鬧海”的潮州人,大批出外謀生經商,日漸繁華的上海是他們心目中的大碼頭之一。當年潮州人在上海主要與福建人合作經營糖業,設立許多著名商號,他們還一度壟斷了鴉片買賣。19世紀70年代,少年郭子彬隻身來到了上海灘,進了一家煙土(鴉片)行當學徒。因辦事得力又懂一些英語,幫洋行推銷鴉片賺取不少傭金。後來,他索性自立門戶,掙的錢也一天比一天多。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再度宣布“禁煙”,鴉片進口大減。而辛亥革命成功後,禁煙運動更在全國展開,潮商遂轉而大舉投資錢莊業。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起的近20年間,潮商在上海經營的錢莊多達30餘家,實力僅次於寧波幫和紹興幫。他們還掌控上海的典當和押當業,全盛時期所開鋪號占據全行業的80%以上。郭子彬亦順應時勢,斥資白銀11.8萬兩,成為上海鴻信等4家錢莊的大股東,同時興辦4家麵粉廠和1家織布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後,歐洲各國自顧不暇,棉紗、棉布輸入中國的數額銳減,中國民族棉紡織業得到發展良機。郭子彬與表弟鄭培之合作,先後投入巨資在上海創辦頗具規模的鴻裕紗廠(資本白銀150萬兩)和鴻章紡織染廠(啟動資本10萬兩,後陸續增資共160萬兩),聘用外國技師,引入先進設備,產品暢銷國內各大商埠及東南亞各國。孫中山曾為鴻裕紗廠手書“衣被群生”的牌匾,郭子彬自此一洗“鴉片商”惡名,躋身近代上海著名實業家之列。

直到1932年去世前,郭氏經營棉紡織業近20年。在此期間,眾多潮商也受“實業救國”思想影響,紛紛在上海創辦棉紡廠、染織廠、麵粉廠、抽紗廠、印花手帕廠和以生產潮汕傳統食品為主的食品廠,將商業資本轉化為工業資本。實力日益壯大的潮州商人,與廣府商人共同組成粵商陣營,與江浙商人及勢力日漸消退的徽商分庭抗禮,鼎足而立於上海灘。

1927年,當晚年的郭子彬仍兢兢業業終日操勞之際,17歲的少年陳弼臣背起行囊,離開了潮陽老家。不過,他此行並非北上,而是南下,投奔遠在泰國曼穀打工的父親。陳弼臣早年生在曼穀,5歲時才被父親送回潮陽讀書識字。跟許多家境不佳的海外潮州人一樣,再次回到曼穀的陳弼臣幹過不少收入低微的工作,一步步向上奮鬥。1935年,在朋友資助下,他開辦了一家從事五金木材買賣的亞洲貿易公司,並逐步擴張生意,涉足食品、藥物及大米外銷業務,在此過程中建立了廣泛的商業關係網。

1944年12月,陳弼臣與其他10位泰國商人一起,籌資20萬美元,創立盤穀銀行。到了1952年,更因其優秀的經營能力和良好的聲望,獲推舉為盤穀銀行董事長。麵對朝鮮戰爭後低迷的市場環境,陳弼臣意識到政府支持的重要性,果斷邀請泰國財政部次長出任盤穀銀行會長,財政部亦因此投入巨資持有六成股權,銀行變為官商合營。作為回報,盤穀銀行獲得了泰國政府金融相關業務的代理權,社會及行業地位迅速提高。

在陳弼臣帶領下,盤穀銀行率先走出泰國,先後於香港(1954年)、東京(1955年)、新加坡(1957年)、吉隆坡(1959年)、大阪(1970年)等亞洲主要城市設立分行,而泰國實力數一數二的農民銀行,直至1975年才首次設立海外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