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高齡的他被扣押在台超過一年,後交納創紀錄的4,000萬元新台幣才獲保釋。此案轟動港台兩地,也為他的傳奇人生添上了最苦澀的一筆。2005年初林氏病逝,案件方告了結。
巧合的是,數年之後,他的另一位潮陽老鄉黃光裕因涉嫌內幕交易、單位行賄等罪名被內地警方逮捕。這位曾經的中國內地首富,時年不滿40歲,早年同樣有著異常艱苦的創業打拚經曆。
當然,近年來依然活躍的海內外潮州籍商人,並不總是給人們留下“負麵新聞”。
已被奉為華人商業之神的李嘉誠且不必說,泰國首富陳弼臣(1988年去世)長子陳有慶,二戰後自泰國回香港發展,創立亞洲金融集團,並積極參與內地事務,曾連任第七到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次子陳有漢則接掌盤穀銀行,1994年又將權力移交給自己的兒子,“富三代”陳智深。
還有一位香港地產商羅康瑞,也出自香港潮商家族。他的祖父晚清時期已在泰國謀生,父親羅鷹石(比林百欣年長1歲)兒時赴泰生活,25歲(1938年)才回到香港,白手興家,一手創辦蜚聲香港地產界的鷹君集團。
羅康瑞因成功開發著名的“上海新天地”而在內地聲名大噪。如今流連於那片古老而又時尚的街區的年輕人們,又有誰會想到,這位創意大膽的生意人也來自潮州呢?
潮州幫與潮汕文化
明清以來風生水起的粵商,堪稱“幫內有幫”,主要由廣府幫、潮州幫和客家幫組成。廣府幫大體上是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各縣商人,也包括長期定居廣州一帶的外來商人,如清代十三行行商,就多有原籍福建、徽州及浙江等地者。潮州幫是指籍貫為潮州府、說潮州話的海陽(今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豐順等縣商人,故又稱潮州八邑商人。客家幫則指聚居於粵東北嘉應州(今梅縣)及惠州府、潮州府並操客家話的商人。
在粵商三幫中,潮州幫成型相對較晚,經曆早期的“海寇”階段之後,大約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新開海貿易時,才漸見端倪。史料記載,乾隆年間(1736-1795)潮州八邑商人修造紅頭船(以區別於江浙及福建等地商船),春夏之交,南風盛發,揚帆北上,經福建、寧波、上海,直抵山東和天津沿岸,隻需大約50天;秋冬之際,北風勁烈,順流南下經珠江口、雷州半島、海南島到達暹羅(泰國)、呂宋(菲律賓)等國,東洋的琉球、日本諸國也多見其足跡。
清末民初知名文人徐珂(曾參與康梁“公車上書”,後當過袁世凱幕僚)編過一本《清稗類鈔》,專門輯錄清代掌故逸聞,其中對各大商幫故事多有記載點評。他認為“潮人善經商”,通常年少時便隻身出洋,先受雇打工,一有機會即謀獨立,“再越數年,幾無一不作海外巨商矣”。他最讚賞潮州人的商業冒險精神,因為他們一旦發現有利可圖之機,就會全力投資,失敗了從頭再來,成功了獲利豐厚,所以在商場上往往氣勢逼人。
自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潮州人更多地接觸外來文化與外界事物,加上潮籍海外僑商眾多,影響所及,他們自然比身處內陸的人眼界更開闊,心思更活絡,網絡更廣泛,甚至一些生活習慣也更西化,商業上就比較容易取得成功了。
廣州大學嶺南曆史文化研究所所長趙春晨曾總結過,潮州人心態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凝聚力強,且務實精明。尤其是移居世界各地的潮人,為了生存與發展,十分注重“五緣”,即親緣、地緣、業緣、神緣和物緣,宗親會、同鄉會、同業公會等社團組織數量眾多,表現活躍。
但與同樣得開放風氣之先的廣府及江浙人相比,潮州人思想與文化心態中的鄉裏、宗族觀念,對祖先和鬼神的崇拜、小生產者意識等,一直頑固地保留了下來,雖經百年社會經濟變遷,少有更新,與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不相協調,這是近現代潮汕文化的主要弱點。受此拖累,有些潮州商人又給外界以目光短淺、“精過了頭”、容易自滿、喜趕潮流、嫉賢妒能、同行相欺、重商輕工、迷信鬼神等不佳印象,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