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百年莞商嬗變記(1 / 3)

1990年11月15日上午10時許,廣東東莞旗峰公園北側的山穀裏,突然傳來一陣震天動地的爆炸聲。它不僅警示著一場死傷慘重的災難正在發生,也宣告了一個延續了400多年的古老行業,即將從這個新近崛起的製造業之城徹底消失。

發生爆炸的地方,是東莞煙花爆竹二廠,而東莞號稱廣東煙花爆竹業的一大重鎮。轉眼之間,20多年過去了那場災難和那個曾經輝煌的行業,已逐漸被東莞人遺忘,一起湮沒在曆史煙雲中的,還有老一代莞商翹楚、“爆竹大王”陳蘭芳。

香江大淘金

史料記載,至少在420多年前的明朝後期,東莞已經出現煙花爆竹作坊,到清朝中葉,該行業在東莞進入鼎盛期。據《東莞煙花爆竹誌》的粗略統計,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當地煙花爆竹出口額為100餘萬兩白銀,到了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至1949年間,東莞年產煙花爆竹20餘萬箱,總值達700萬港元,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美、非等各大洲。

就在東莞煙花爆竹業興盛之際,1885年,陳蘭芳在東莞萬江河邊一個叫水角坊的小村子裏呱呱落地,家裏人未必會想到,這個娃娃的一生將與爆竹結下不解之緣。

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南也像國內各地一樣,兵連禍結,局勢動蕩。不少東莞人爭相前往百餘裏之外、逐漸興旺起來的香港謀生。經營輪船和保險公司的周永泰家族,做醬油生意的王仲明,14歲輟學從商的芝麻加工廠主方樹泉等早期有名的莞商,都在此時赴港,開創了自己的事業。20歲出頭的莞城萬益爆竹莊夥計陳蘭芳,也是這批雄心勃勃赴港淘金者中的一員。

1908年,在香港九龍旺角經營廣萬隆爆竹行的葉蘭泉因年事已高,欲將生意全盤轉讓,已積累了相當經驗的陳蘭芳抓住了難得的機遇,成為最終接盤者。經過數年苦心經營,廣萬隆爆竹行很快成為全香港煙花爆竹市場的壟斷者,1916年經港英當局批準,該行更名為廣萬隆公司。

在此前後,廣萬隆的煙花爆竹走出香港,遠銷北美、澳大利亞、印度、南非及東南亞市場。由於產品供不應求,1920年前後,陳蘭芳在香港九龍城碼頭角北帝街開設一家新工廠,雇工超過1,000人,成為香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工廠。

事業蒸蒸日上之時,陳蘭芳並未忘記故鄉東莞。他派長子陳均回鄉,在萬江開辦廣怡昌爆竹莊,廣接外商訂單,次子陳明則去了澳門,開設廣興泰、廣興隆、禎祥公司三家工廠。鼎盛時期,廣萬隆旗下一家爆竹廠的男女雇工總數就達4,000多人,依附該公司業務的上下遊從業人員,更是數以萬計。

1929年中秋之夜,經港英政府許可,陳蘭芳在香港太白酒家廣場舉行了盛大的煙火表演,觀者如潮,轟動全港,“爆竹大王”的名號就此確立。以至於目前在位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1953年6月舉行加冕大典時,都重金聘請陳蘭芳旗下公司前往倫敦燃放煙花,並現場演出“貂蟬拜月”、“三英戰呂布”等煙花戲,博得各國觀禮者熱烈喝彩。

兩代“火槍手”

與清末民初大多數離家創業的傑出莞商一樣,致富之後的陳蘭芳並沒有固守煙花爆竹業不放,他選擇了多樣化的投資經營方式。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水網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內河輪船運輸業日漸發達,陳蘭芳見機即撥巨資購置汽輪,經營往來於澳門、中山石岐等地的客貨運業務。陳還熱心公益事業,在香港九龍以個人名義創辦義學,專收東莞籍失學兒童。他曾擔任香港東華三院社團總理、保良局紳董、樂善堂董事、華商總會經理等諸多社會職務。

作為老一代莞商佼佼者,陳蘭芳身上幾乎彙集了同時代東莞籍商人普遍具有的創業印記和精神特質。但就總體實力和影響而言,老莞商不如南粵諸多商業流派,如同屬廣府幫的佛山、南海、順德和新會商人表現那麼搶眼,更遑論與自成一家的潮州幫、客家幫分庭抗禮了。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內地再度開放之後,東莞近水樓台先得月,成為承接港台加工製造業輻射和轉移的橋頭堡,傳統莞商的相對弱勢,才發生徹底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