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中國人印象中,1995年也許是相對平淡的一年,沒有此前或此後那些年頭發生那麼多激動人心的大事件,但我們故事中即將出場的主人公——三位當代廣東企業家——可不會這麼看。
那一年,正是他們人生與事業的轉折之年。
30年幹好一件事
1995年,何新明剛好年屆不惑。不過,他恰恰要麵對14年職業生涯中最大一次的挑戰和困惑。
就在前一年,瀕臨西江(珠江幹流之一)的佛山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洪災,何新明擔任廠長的石灣東平陶瓷廠窯爐全部被水淹沒,所有人被迫退守在一個小車間裏,設備盡數報廢,眼見工廠重建和恢複生產已經無望。
何新明1981年加入東平陶瓷廠,從基層做起,邊幹邊學,曆經10多年奮鬥,剛剛升任一廠之長,在看到事業曙光之際,突然遭此打擊,他心中的痛可想而知。
造化雖然弄人,卻又並非一味冷酷無情。剛好此時石灣鎮有一家未遭水淹,但因經營不善負債高達1.6億元、瀕臨破產的華泰陶瓷廠,找到何新明的上級單位石灣東平陶瓷集團公司,希望它來當“新東家”。何新明考察該廠,發現設備好,廠房好,各方麵條件都不錯,果斷提出自己來接手。他向公司領導保證:“隻要給我廠房,我就有機會扭轉局勢,獲得成功!”
1995年,何新明帶領東平陶瓷廠骨幹人馬入主華泰,幾經苦心經營,居然真的讓它起死回生了。這也為接下來更大的動作鋪平了道路。1996年,他參與籌組佛山市石灣東鵬陶瓷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年,東鵬陶瓷集團正式成立,下轄以劫後重生的東平陶瓷總廠為龍頭的5家企業。
“東平”變身“東鵬”,其產品逐步轉向高端,還在佛山乃至國內陶瓷業中率先引進品牌戰略。時至今日,“一場大水開創一個品牌”,仍然是東鵬企業史上反複強調的一筆,其中,何新明功不可沒。
從1998年開始,東鵬7年內連續兼並7家陶瓷企業,係統輸出品牌、渠道以及管理模式,年銷售額從6,000萬元躍升為12億元,增長20倍。2005年,“東鵬”牌獲國家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01年,何新明牽頭作出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推動東鵬實施企業轉製,從公有製國營企業轉為股份製民營企業,佛山市石灣東鵬陶瓷集團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廣東東鵬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躋身於省級企業之列,旗下擁有三大品牌,即東鵬陶瓷、東鵬潔具和金意陶。
據世界品牌實驗室數據顯示,2011年“東鵬”的品牌價值高達60.85億元,這已是其連續3年占據國內陶瓷行業品牌價值之首了。
打算“幹到60就退休”的何新明,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有兩個信條:第一,相信天道酬勤,以平和的心態去工作,把該做的事做到了,就會得到你應得的;第二,精於此道,以此為生,我很慶幸30年來隻幹了一件事,做陶瓷,我一輩子勤勤懇懇幹好這件事就行了。
市場“神話”背後
同樣是1995年,在佛山以南數十公裏的中山,有兩位“60後”的年輕人出現在媒體的聚光燈下。
第一位是時年34歲,來自江西的“高級打工仔”(現在叫金領)段永平。這位先後就讀於浙江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書生,是那時候赫赫有名的中山小霸王公司的總經理。小霸王得以從數年前一家虧損200萬元的電視遊戲機小廠家,搖身變為年產值十數億元的教育類電子設備市場“霸王”,主修無線電及經濟專業的段永平應記頭功。
但當他大膽向老板建議,公司應盡快實行股份製改造,自己作為高級職業經理人,也應該分得若幹股份時,老板不樂意了,覺得這小子年薪百萬元,吃香喝辣,居然還想跟自己平起平坐?雙方幾番交涉沒有談妥,段永平一怒之下,拉著手下6位得力幹將離開中山,去了珠江對岸的東莞,另起爐灶。
1995年9月18日,段永平的步步高電子有限公司在東莞成立。因為離開小霸王時與那位老板有一個“君子協定”,一年內不跟原公司在同行業及國內市場正麵競爭,段永平轉做無繩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