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成功者盡管極度渴望金錢,但他們否認金錢有刺激感官的力量,宣稱一切金錢活動都隻是數字遊戲而已。
有些大公司負責招聘的人曾經到美國幾所大學和幾百位學生麵談。令人驚訝的是,居然沒有人問起待遇的問題。
這些嚴肅的青年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不允許錢的問題成為選擇職業的先決條件,即使他們要進金融界,情形也毫無差異。
幾年前《財富》雜誌發現,金錢已不再是努力工作的最大驅動力了。今天的商界頭子,也就是總裁、副總裁、財務經理和各部門主管等高級職員,都紛紛發現了實驗心理學和很多聖人早已知道的一點:
金錢不是一切。
《財富》雜誌概括說:“他們真正需要的,一是成就的認可,二是職位的尊嚴,三是經營的自治權,四是酬勞假。”
在這份清單上,金錢根本不算什麼。令人不解的是,這個人需要全心全地為公司和股東賺錢,才能換來那份職位上的尊嚴或休假。
在金錢成功者的心目中,獲得財富是他們畢生的動力。但是,他們也認識到金錢汙穢不堪的一麵。他們猶如一個收洗禮錢的法國神父,鈔票從左手換到右手,仿佛沒事一般,隻有財富的膨脹才讓他們興奮不已。
有一次,某企業研修負責人邀請外麵的專家前來演講,但不知演講酬勞該訂多少,於是他請問那些專家希望酬勞多少,可是他們都回答說:“隨便多少都沒關係,您自己斟酌吧!”後來這位負責人就自己訂了價碼。然而演講結束後,卻聽見專家們在外批評說:“那家公司請我去演講,才給那麼一點點錢,真不懂行情。”這位負責人猶如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既然專家們事前已被詢問過希望待遇,事後實在不該責怪對方支付的酬勞太少。然而,實際上專家對酬勞總難以啟齒,因為每個人都怕在無意中傷害了自己。倘若自己說出的價錢比對方預想的還低,那就傷了自己的自尊心,等於自取其辱一樣。為了怕有這種情形發生,即使是正當合理的報酬,也不好意思從自己口中說出,尤其在東方社會中,談報酬似乎是一件頗為尷尬的事。
因此,理財專家建議,一方麵可以雇請秘書,讓秘書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代替自己交涉財務問題;另一方麵,如果在任何人際關係中,想大大方方接受應得的報酬時,不妨透過熟識的第二者轉達,再從第二者手中接過金錢,或由對方直接彙入銀行亦可。務必要擺脫人情的束縛,采取公事公辦的態度。此外,對於交情深的親友,接受禮物比接受金錢較為容易。
對很多人來說,公司是一個與自己分開的實體,即使實際上是他們構成了公司的全部,情形也不例外。公司是他們身外的某一樣東西,因此公司也就成為一個有用的替身,能容納個人所不喜歡的感覺。
在他們的心目中,公司是一間客房或化身。他不敢為自己能力要求過高的代價,然而借公司名義他就能說得出口。討厭推托金錢問題的人可以說“公司永遠不會付的”,這和“我永遠不付”可謂大同小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