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2 / 2)

本來想要炫耀自我,結果卻失了身份。烏鴉在無趣之中現了原形,最終成了整個鳥王國的笑柄。就像烏鴉身上的彩色羽毛一樣,虛榮也是其他人的驕傲,一旦被暴露,丟失的不僅是外表,而且是自我的尊嚴。莎士比亞說:“愛好虛榮的人,用一件富麗的外衣遮掩著一件醜陋的內衣。”這不正是烏鴉的所作所為嗎?

與其為了虛榮而注重於外表的修飾,還不如潛下心來充實自我的心靈。偉大的寓言家伊索就說過:“向往虛構的利益,往往是喪存的幸福。”在企望不可能的盡善盡美的同時,人們反而會失去本可得到的美好的東西。花開是美麗的,但是過於盛豔很可能就會一無所有。生活中的我們當然也不能為了博得他人一時的讚美而丟失了精神中最可貴的真摯,不能讓虛榮占了上風。

攀比,隻是一場沒有營養的較量

鳥兒在天空翱翔,那美麗的羽毛就是它們引以為豪的驕傲;魚兒在水中暢遊,那光滑如玉的鱗片就是它們展示與眾不同的資本;百花在叢中爭豔,為了證明自己擁有比別人更美的衣裳……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這個世界的奇跡,每個生命都希望在自己鮮活的時光裏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作為萬物之長的人類,當然不會例外。

賢良的母親,她為了讓你穿得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加漂亮,於是買了昂貴的嬰兒服飾為你裝扮。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攀比在你的家庭中似乎已經存在,雖然在今後的日子裏,母親時刻都教育你不要養成攀比的惡習,不能有愛慕虛榮之心。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攀比之心,即使是母親因為你而無意間產生的攀比行為,也同樣如此。

歲月流轉,漸漸地你長大了,接觸了更多的人和事,也接受了許多有意識的、關於攀比的信息:幼兒園中的小朋友,他們擁有比你更高級、更好玩的玩具;小學的同桌,他買到了比你的更好看的書包和文具盒;在大家都穿著校服的中學時代,也有同學會代以展示自己剛買的手機;再後來,你成年了,大學宿舍裏也充斥著攀比的氛圍,為尚無經濟來源的你增添了一些煩惱。終於,你工作了,然而同事間的話題又轉移到了房子、車子、存款……各種攀比之風早已讓你招架不住,那麼不如讓時光倒流,看看古人是如何應對的吧:

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名的有七十二人,然而他卻對顏回愛戴尤佳。在孔子的眼中,顏回的一舉一動都符合孔子的教學理念,所以孔子經常拿顏回作為榜樣來教導其他弟子。一日,孔子對他的弟子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甚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在讚揚顏回,認為顏回雖然住在簡陋的地方,但是卻獨享其樂,不在意外人如何看待,更沒有攀比之心,是一個賢德之人。

一鬥米,一瓢水,這樣艱苦的條件就連外人看過以後都要為他憂慮,然而顏回卻能夠活得樂趣無窮,哪怕是絲毫的不滿足心理都不曾有過。在那樣物質貧乏的年代做到不攀比尚且困難,何況是生活於現代社會呢?各種各樣的商品讓我們眼花繚亂,隻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原本六十平方米的房子就足夠居住和生活,可是當看到同事買了上百平方米的豪華居室之後,自己的攀比之心也猶如被上滿了發條,六十平方米的房子早已拋之腦後,取而代之的是毫無實用可言三室兩廳兩衛。難道自己房子的麵積要取決於同事或者鄰居房子的大小嗎?

在美國,有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他對接受采訪的人說:“你自己掙11萬美元,其他人掙20萬美元;你自己掙10萬美元,而其他人隻有8.5萬美元。兩個選擇,你更願意選擇哪個呢?”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選擇了後者,顯然,攀比之心在作怪。《巴爾的摩哲人》的編章亨利·曼肯曾經這樣描述攀比的人:“財富就是你比妻子的妹夫多掙一百美元。行為經濟學家說,我們越來越富,但是體會不到幸福,部分原因是,我們總拿自己與那些物質條件更好的人相比。”

如果說攀比能讓你的虛榮心得到一點滿足,那麼它至多也隻是一場沒有營養的較量。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此,物質上的驕傲在精神的世界裏也隻會脆弱得不堪一擊。與其讓攀比之心占據了你所有的空間與時間,何不騰出空來多多充實一下自己的內心世界?一杯清茶,一本暖心的書,在午後的陽光下,這心與心的交流與碰撞難道不更具吸引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