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人軟腮肋,逼上梁山
生活中有的人絞盡腦汁,也很難征服他人,這裏厚黑之士給指示一條“明道”,抓住他人的“軟肋”,無論再強大的人也有“虛”“軟”之處,隻要你能抓住這些致命點,你就能抓住他人的尾巴,乘虛而人,逼上梁山。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盡善盡美的,都存在著某些缺陷,這就是“軟肋”,它猶如人之咽喉,扼之可致身亡;它亦如蛇之七寸,擊其可致殞命,而且人的“軟肋”也各有不同,有的貪婪、有的縱欲、有的多疑等,這些都可能成為致人於絕境的“軟肋”。
曆史上陳勝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然就在他稱帝之後,其“軟肋”也日益明顯。稱王之後的陳勝開始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他的嶽父來投奔他時,他隻是作了一個很深的揖卻不下拜,這違背原則問題;當年與陳勝一起曾做過雇工的一個同伴投奔他之時,他為了不使自己曾經的、“當雇工”的“劣行”公之於眾,便將他無情殺死。這個同伴隨便向人誇耀,自然不對,但罪也不致死,陳勝的劣行,令不少故人感到心寒,便紛紛離他而去。
也許,對陳勝並沒有什麼大礙,但在關係起義軍生死存亡的事情上,陳勝的性格弱點就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他不信任文臣武將,派兩個親信專門監察群臣,而這倆小人專權獨斷,濫施淫威,以至於文武官員都不再擁護陳勝,他的“軟肋”暴露無遺,在大批舊貴族的包圍中,開始驕傲和貪圖享受,對殿屋帷帳也大感興趣起來,致使在位不久。便被手下人殺死。
“軟肋”對敵人來說是一個最易攻擊的地方,抓住對方“軟肋”辦事,乘虛而人也是辦事最快捷的方法之一。
人生亦如此,因為生活中難免會求人辦事,這時就需要抓住對方的弱點,找出他的“軟肋”。若能巧妙運用對方的“軟肋”,你就能輕鬆自如地遊走於人間。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人一旦有“軟肋”落在他人手中,就像有條小辮子被人揪住,從此便說話不硬,辦事由人,乖乖地聽人差遣,因此巧借他人的弱點和短處來驅使其為己辦事,雖然不是一個堂而皇之的方法。但卻十分有效。
至此,可以看到認清和利用他人的“軟肋”是多麼重要而且有效。這不失為一把對付他人的利器,想要不被他人抓住把柄,對自身的“軟肋”就正麵視之,平時要加強曆練,將“軟肋”變為“硬肋”,變為“強肋”。
漢朝皇帝劉邦身上也曾有“軟肋”,他有一個“流氓皇帝”之稱,剛入關時,他見到富麗堂皇的秦王宮中的帷帳、重寶和一個個秀色可餐的皇宮佳麗,也曾眼花繚亂,亂了心誌,但在聽了樊噲、張良一番苦口良言後,他立馬移軍霸上,並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因為劉邦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軟肋”,所以他最終能成就一番霸業。
對惡人來說,他的惡實際也是弱點,他的“軟肋”,巧妙利用,也能辦成大事。常言道:“惡人自須惡人磨”。有些事依常理、按常規去辦。經常無法奏效。特殊情況下辦特殊的事,就需用特殊的非常手段。利用惡人製伏惡勢力,辦成大事就是其中的妙招之一。
有時,他人的隱情也是一種弱點,借用對方的隱情使自己大獲其利,也是許多高明者的製勝絕招。
厚黑哲理
厚黑學告訴我們:抓住“軟肋”無往不利,但使用“軟肋”利器小心不要傷到自己,如果你用得過頭,就會變成一個真正阿諛奉承的馬屁精,雖然這些馬屁精辦事真的是無往而不利,但為人卻為我們所不齒。
攀龍附鳳,巧結貴人
有些人極有天賦,但卻一直沒有取得到成功的機會,有些人資曆平平,卻取得了輝煌成就。究起原因,是因為他們懂得攀龍附鳳,巧結貴人。
什麼是攀龍附鳳?“攀龍附鳳”這則成語的“龍、鳳”是形容有權勢的人。比喻巴結或投靠有權勢的人。
善借外力的人最容易成功,借別人的力量、金錢、智慧、名望甚至社會關係,用以擴充自己的大腦,延伸自己的手腳,提高賺錢能力,正所謂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錢途”,這就是“攀龍附鳳。巧結貴人”的真正意味。
的確,在攀向事業高峰的過程中,貴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因為有了伯樂,不僅能縮短成功的時間,還能加大你的籌碼。如果你自知能力缺乏,毅力有限,那就更需要“伯樂”“貴人”相助。
秦朝“仲父”呂不韋,可算是此類人士中的佼佼者。這位陽翟富商,眼光堪稱遠大:當秦國公子子楚作為人質,苟活性命於邯鄲,“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之時,他即認定“奇貨可居”,及早攀上這個“潛”龍,可為日後漁利之資。他助子楚以重金,並入秦賄賂、遊說華陽夫人,終立子楚為太子嗣。他還獻上有娠的寵姬。把子楚照顧得舒舒服服。寵姬既為子楚所納,也就是培養了一隻“鳳”,以後附上去,想來也不費力。呂不韋真有算計,攀龍附鳳,一箭雙雕,做成了一筆大買賣。日後子楚與贏政先後即位。均任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號日文信侯,風光無比。對此,李贄在《史綱評要》中批道:“大賈買得皇帝,又買得個皇帝兒子,大奇,大奇。”
要想成大業,很有必要找個一個“貴人”來助自己一把。
古時群雄並立,諸侯爭霸,在一天內,很有可能某個諸侯的地位就被算計很久的人奪去。所以這就給了一些雄心大勃,而又大貧大困人機會。即窮又困,但又想出人頭地,怎麼辦?找個“龍鳳”攀附唄,有了“龍鳳”這個階梯,還怕爬不上去嗎?因此。有了前車之鑒,後人當然也會學而模之了。由此“攀龍附鳳”沿襲久遠,成功人士也數不勝數。其中,三國時期的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但攀上了孫權,讓自己當上了大官,還讓自己的好朋友魯肅也當上了官。
周瑜曾在袁術底下任職,但周瑜一表人才怎不知袁術不堪扶持?所以,周瑜經過一番仔細分析後,看重了孫策這條龍。
孫策和周瑜同年,私交很好,親如兄弟。周瑜窩在居巢縣,時機成熟了後,便渡江去和孫策會合。而作為周瑜好友的魯肅也跟著周瑜過了江。
不料,沒多久魯肅的祖母過世。魯肅回老家辦喪事,朋友寫信給他,勸他投靠一位叫鄭寶的人。此人以土地肥沃的巢湖為據點,招兵買馬,已有一萬多人跟隨。魯肅答應了。
周瑜知道後便力勸魯肅不要投靠鄭寶。他引用漢朝馬援回漢光武帝的一句話來勸魯肅:“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其意思換成現在的話就是:不光是老板需要一個好員工,員工更需要一個好老板。
誰是好老板?周瑜推薦孫權。
當時,孫策已經過世,弟弟孫權剛剛繼承事業,正在廣招賢士。周瑜同時告訴魯肅:“我聽前代賢哲秘論說。未來承受天命,代替劉家(漢朝皇帝姓劉)的,一定在東南方。(顯然,預卜是錯誤的)因此,到東南發展,投靠孫權是正確的決定。”“這是攀龍附鳳,大展才華的好機會。”周瑜總結說。
看著周瑜分析的有條有理,再加上周瑜先前已把魯肅的母親接到吳地安居,魯肅沒有後顧之憂,因此也就聽從了周瑜的話。周瑜在孫權麵前,特別推舉魯肅說,魯肅的才能。最符合時代需要,應該重用他。
後來,孫權在接見眾賓客時,特別留意到魯肅。賓客告退後,孫權請魯肅單獨留下來,兩人一番密談,魯肅提出孫權未來發展的對策:“鼎足江東,鏟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聽了大為高興,便開始重用於他。而魯肅也不含糊,對孫權派的事極力辦到,又在議會上,大談自己的想法,並說得有理有據,特別是在赤壁之戰中,魯肅又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試想這樣一個既有才又有謀的人。孫權能不對他另眼相看嗎?